推荐序 用科技创新打造企业竞争力

我与天俱时结缘于2016年的“天俱时科技论坛”,当时我做了一个题为《连续流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处理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的主题演讲,介绍高氨氮废水处理新技术。在论坛上,我发现了这家工程服务公司的与众不同之处——对技术的专注与执着。自此以后,我一直与天俱时保持着交流与合作,见证了这家公司的成长与壮大。当今世界处于创新时代,天俱时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立足于工程服务领域的长期技术积淀,提出“赋能新技术产业化的工程设计集团”的企业品牌新定位,并为之奋斗。

《技驭未来:天俱时科技创新的基因密码》内容翔实、内涵丰富,以天俱时的科技创新之路为案例,从经营管理视角观察工程服务企业的基因进化、转型逻辑与创新模式,梳理、总结了天俱时如何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战略、组织、团队、文化、产品、服务等竞争实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参考与借鉴的样本。

科技创新是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过程。相关企业需要有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行动,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商业化方面下苦功夫、硬功夫、真功夫,从而实现科技引领、技驭未来。根据我几十年来教学、科研、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经验,结合阅读本书带来的感受,我给读者分享几条科技创新的观点。

科技创新无处不在。作为共和国同龄人,我亲身参与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从零起步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污水脱氮除磷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分支,我国的脱氮除磷技术起步于国际通用的AAO技术,在我们的使用场景下一直存在成本高的问题。我和团队提出并实践了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新技术,显著降低了废水脱氮除磷的成本,成为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创新技术之一,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天俱时的科技创新之路与我个人发展何其相似,天俱时聚集了一群有激情、有理想、有才华的精英人才,这本书讲述了天俱时如何把握机会推动科技创新的诸多故事。创业初期,在承接联邦制药内蒙古项目时,天俱时选择将电气总包合同中利润较高的仪表采购业务分包出去,而将看似难以盈利的仪表编程业务留给了自己。这项重要决策背后,是天俱时对于技术突破的坚定信念。尽管仪表编程业务充满挑战,但天俱时坚信,掌握这一处于工程行业上游的核心技术,将为公司自动化领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体现了天俱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也展现了其对未来发展的深远考量。如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天俱时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长期主义,保持战略定力。从应用的角度看,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创新不被看好,但我坚信其长期价值,并坚持持续创新。自2009年以来,我与学生共同申请并获授权的污水脱氮除磷领域的国家发明专利已有200余项,居世界第一。2011年起,我首次提出并实现了污水处理领域“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6年,我推动北京工业大学建立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力求解决新技术的工程化瓶颈问题。几十年来,我始终扎根一个具体研究方向,深耕细作,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坚持长期主义也是天俱时的特点之一,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工程科技领域,坚定不移地走科技立企之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用战略定力护航科技创新行稳致远。这与我的科研理念不谋而合,科研突破就是要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畏“坐冷板凳”。在天俱时的资产中,有一块约10亩的土地,自公司创业初期便已存在。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天俱时本可以将这块地开发为地产项目,建设高层住宅楼,甚至转型为地产商,从而在房地产红利期获得丰厚利润。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天俱时的管理团队最终选择了远大理想而非短期利益。那块土地最终被用于建设天俱时科技创新中心——陈平实验室,成为天俱时在环保领域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这不仅体现了公司战略始终聚焦主航道的决心,也是资源向科技创新倾斜的生动例证。

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市场需求。科研工作必须把国家重大需求放在第一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京、海口、赤峰、珠海等城市,滇池、太湖、渤海等流域,全国各大江、河、湖、海、污水处理厂都有我们勘察取样的身影,我们始终站在技术创新需求的第一线,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全国有9座城市污水处理中型试验装置,每座可日处理污水超过50吨。我们敢于面对成分复杂多变、数量庞大的实际污水,直面困难,直面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这是科研工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天俱时在精细化工、电子化学品、合成生物、生物医药、化学制药、食品健康、冶金矿山等诸多行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总是站在客户角度解决问题、满足需求,引导客户尊重科学规律、发扬科学精神,实现了共享共赢、共同成长。在江苏某生物材料公司PHA新材料项目中,面对客户从技术开发到工程设计与建设,再到生产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的实际需求,天俱时都为客户提供了解决方案或有价值的建议。我们深知,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转变充满挑战,天俱时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全面服务,帮助客户迎接这些挑战,实现“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关键跨越。

坚持人才引领。无论什么行业,人才培养都是重中之重。在我的日常科研工作中,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我都要想办法促进他们成才。天俱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很有特点,他们将人才放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的位置予以重视,无论是以科技领军人物命名会议室、以精神榜样人物制定“金标准”,还是推行“拔苗助长”文化、轮岗制度等,都是释放、激发人才活力的鲜活案例,值得参考学习。例如,智能制造装备事业部总工程师高志强就是通过轮岗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典范。从工程公司技术员到设计公司工艺设计师,再到事业部总工程师,高志强在每个岗位都找到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不断提升自身认知和能力,拓宽视野。这使得他在后续面对任何挑战时都能做到从容、自信。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塑造企业价值的基石。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企业平台,不管是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还是培育未来产业,希望企业管理者、科技工作者都能从机制、管理和落实中寻找差距和不足,因地制宜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跑出成绩、跑得更远。同时,希望天俱时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不断变革创新、发展进步,成为全球一流的工程设计集团,为客户创造价值,推动行业进步,造福社会,惠及未来。

最后,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在深入了解天俱时科技创新的方法与实践之基础上,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实现心中的梦想。

彭永臻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