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与保护传承:以宁海古戏台为例
- 夏秀敏 周璟璟 吴珊珊
- 1610字
- 2025-03-28 11:10:20
前言
古戏台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是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种文化展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戏台不仅在形制、大小、样式上有所不同,还在具体功能上有所变化。比如,在原始时期,古戏台通常被用作崇拜神灵或召唤鬼神的场所,到了中古时期,古戏台已经成为戏曲表演的场所;而到了近代,古戏台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资料。
古戏台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建筑学、民俗学、艺术学等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古戏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古戏台与民俗信仰文化、戏曲艺术、舞台表现形式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戏台类型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古戏台建筑和装饰,等等。但以一个地域的古戏台建筑群为研究对象,开展综合性、系统性研究的成果较少。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中国各地的古戏台数量、种类繁多,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制和特色,从古至今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建筑,宁海古戏台建筑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宁海县地处中国东南部的浙江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人文环境以及相对封闭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结构和文化习俗,民间信仰丰富多彩,戏曲艺术精彩纷呈。直至今天,仍存有125座古戏台,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古戏台建筑群。本书对宁海古戏台建筑群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丰富了中国古戏台研究的基础资料和研究广度。
宁海古戏台建筑群以宗祠戏台、庙宇戏台为主,集上乘的美学构思、雕刻和彩画于一身。宁海大多古戏台有华丽的戏台藻井。戏台藻井不但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其中部分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两个不同形式的藻井,这种藻井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戏台施工时引入竞争机制,由两队工匠沿中轴线分头施工,当地称作“劈作做”,是罕见的施工工艺。宁海古戏台建筑群是中国古戏台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戏台研究的重要样本。
本书共分9章,第1章介绍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古戏台的历史;第2章介绍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的成因及历史演进;第3章从宏观视角纵览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的地域分布及分类;第4~7章从整体上对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的基本形制与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和特色、装饰艺术、营造技艺特点开展系统剖析和研究;第8章聚焦10座宁海国家级古戏台,对古戏台建筑单体进行深入解析;第9章从研究价值、保存现状、保护与传承、数字化保护方面对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出建议和对策。
本书编写团队长期从事传统聚落、历史建筑、地域文化景观的教学、科研与规划工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全书由夏秀敏、周璟璟、吴珊珊共同撰写,夏秀敏负责全书的总体策划、构思。其中夏秀敏完成12万字,周璟璟完成10万字,吴珊珊完成10万字。
本书的顺利出版与多方的支持密不可分。本书得到2021年度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宁波海岸带文化景观传承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批准号:20211ZDYF020034)研究经费的支持,是重大专项的研究成果之一;还得到2022—2023年度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项目《人地关系视角下艺术介入乡村旅游的绩效评价及路径优化研究》(项目号:2022KYY009)课题的大力支持。感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王蝉、李一琦、叶玉萍、胡欣怡等同学的积极参与;感谢宁海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提供的大量资料;同时感谢下浦村、岙胡村、樟树村、龙宫村等各村村民对宁海古戏台现场调研的大力支持。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专著、论文、规范、标准、规划、政策、文件等,在此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感谢。在此书完成之际,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吴迪、林秀丽的支持和不断督促。
古戏台建筑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庞杂,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