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镇社区生态空间评价方法与应用
- 刘涛 彭荣熙 王雷 张海英
- 2225字
- 2025-03-28 19:25:27
第3节 村镇社区生态优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总量已达到14.1亿人1,其中有5.1亿人仍然居住在乡村地区,有3.2亿人居住在镇区,二者合计达8.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8.9%。由此可见,村镇地区仍然承载了我国近六成的人口。与城市地区相比,村镇地区具有地域面积广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口分布相对分散等特点,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更加明显和普遍。作为人与自然互动最密切的地域,村镇地区无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主要地区,村镇地区的生态空间优化是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
在我国村镇地区,生态空间保护与优化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首先,村镇地区的基层环境教育相对落后,生态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长期以来村镇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宣传的缺位,以及村镇地区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在村镇地区的老年居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村镇地区居民环境教育相对滞后、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仍然存在一些非常不环保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例如,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价格低廉但是难以降解的塑料地膜、使用过量化肥和农药、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秸秆随意焚烧等,在生活中则大量使用和丢弃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对我国村镇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
其次,我国村镇地区产业发展普遍处于无序状态,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以农业生产为例,为了保障村镇地区粮食维持稳定高产,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居高不下且使用方式粗放,导致了村镇地区的大量面源污染,产生诸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村镇地区非农产业产生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小觑,随着城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污染监管力度加强,许多使用落后工艺的产业逐渐向监管薄弱的村镇地区转移,产业发展粗放、污染排放不达标等现象在村镇地区屡见不鲜,导致村镇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村镇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对村镇生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城市居民乡村休闲旅游度假的兴起,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在村镇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大量人流、车流在村镇地区的汇集以及农家乐等产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对村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在村镇地区,上述各类产业造成的污染可能会同时在同一村镇中出现,这无疑给生态治理能力本就相对薄弱的村镇地区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最后,村镇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能力明显不足。第一,村镇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村镇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状态依然较为普遍,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等环保设施和服务长期以来处于缺位状态,村镇地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缺少必要的硬件条件;第二,村镇地区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仍然不完善,乡镇基层政府在村镇地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上并没有建立起权责清晰的规章制度,导致责任分工不明确、治理措施不具体、治理工作难落实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村镇地区生态空间保护工作的开展;第三,村镇地区的环境监管和督查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短板,受限于人员和经费,乡镇基层政府难以有效开展村镇产业污染监管和督查工作,无法及时掌握村镇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也就难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
针对村镇社区在生态空间优化与治理方面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有必要对村镇社区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规划,确定村镇社区产业禁限目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污染排放标准,完善村镇社区层级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环保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其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是对村镇社区生态空间进行详细评价和规划,发现村镇社区存在的最主要生态问题和生态风险,因地制宜地制定村镇社区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路径,从而实现村镇社区良好生态环境的目标。
然而,现有规划体系在对村镇社区生态空间分析、评价和规划编制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使得村镇社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困难。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首先,现有的生态分析空间和评价规程大多是针对县级及以上尺度的,其侧重点在于区域之间的协调性而非面向空间方案的编制工作,因而在生态空间评价中所选用的相关指标大多较为宏观且数量较多。尽管这些数据获取和处理工作在县级及以上层级的政府部门中大多可以完成,但当同样的技术应用到村镇社区时,基层政府则可能由于办事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够或资源获取能力有限等原因,难以收集齐生态空间分析和评价中所使用的全部数据。
其次,现有的生态空间评价方法和步骤相对复杂,评价流程的技术壁垒相对较高。鉴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量大面广、规划编制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等现实条件,村镇社区层级的规划编制工作可能难以严格按照当前生态评价空间技术指南的标准流程进行计算和分析;且以宏观尺度分析为基础的现有生态评价空间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村镇尺度,可能会导致分析过程和结果的偏误,甚至得到错误结论。
最后,现有的生态空间评价方法对村镇空间发展的动态性普遍缺乏重视。现有生态评价方法大多依赖特定时期的静态指标,难以根据村镇发展动态实施监测和预警,导致相关生态空间评价方法在村镇社区中的实用性不足。村镇社区生态优化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挑战给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村镇社区“双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改进和完善村镇社区层级的生态空间评价和优化方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 数据仅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