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村镇社区生态空间评价与优化的总体思路

针对前文所述的村镇社区生态空间评价与优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书试图建立一套适用于村镇社区尺度生态空间评价与优化的方法和流程。不同于县级及以上尺度,村镇社区尺度的生态要素及生态过程有其自身特点,需要在生态空间评价和优化中给予关注,不能完全套用其他尺度的生态空间评价和优化方法。

首先,村镇社区中各类生态要素相对而言更加微观,一些在宏观尺度上使用的指标可能在村镇社区尺度上并不适用。例如气温、降水等气候类型的生态要素常常在县级及以上生态空间评价中被使用,但在村镇社区内部,这些生态要素的空间差异可能非常小,也并不是导致村镇社区内部不同地方生态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反,土地利用在村镇社区尺度的生态空间评价与优化上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县级及以上尺度的生态空间评价工作中,常使用100 m×100 m、1 km×1 km分辨率或更低的经遥感或航片解译后的土地覆被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这一精度在宏观尺度的分析上是足够的,因为相对宏观尺度的分析中并不非常关注对宏观尺度整体生态格局影响非常有限的局部生态微过程。但是在村镇社区这一微观尺度上,生态微过程对生态空间评价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村镇社区生态空间评价和优化以分辨率更加精细的数据作为基础,将生态微过程的影响纳入生态评价分析中,从而更为全面和符合实际地建立村镇社区生态空间优化与规划流程。

其次,如前文所述,村镇社区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频繁的地域,对“社区”的强调也意味着“人”的参与在生态空间评价和优化中不可或缺,因而村镇社区尺度上生态敏感性、生态脆弱性、生态保护重要性等概念的内涵与宏观尺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有必要重新认识和界定这些概念在村镇社区的具体含义。例如,在村镇社区微观尺度上,生态脆弱性内涵中的适应力变得尤为重要,这种适应力既包括生态系统本身在生态风险发生后的恢复能力,还包括村镇社区中人们的生态和环保意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社会维度方面,这些因素同样也会对区域生态风险产生重要影响,需要纳入生态脆弱性范畴中。当然,其他概念在村镇社区尺度上也都需要再理解和再认识,本书后续章节中将对村镇社区生态空间评价和规划中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详细说明。

最后,也正因村镇社区中人地耦合关系的重要性,村镇社区层面的生态空间评价和优化更需要面向现实问题和规划实施,而非仅仅提供概念性、协调性的评价结果和规划方案。在村镇社区中,“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污染源和环境干扰因素,更是作为潜在的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的有效主体。如何能够充分调动相关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人们参与生态空间优化的知识和信息门槛、通过生态空间评价和优化规划建构起村镇社区人地协调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而实现以良好生态空间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是村镇社区层面生态分析评价和规划的首要目标。因此,村镇社区生态空间评价和优化应当充分考虑村镇社区的实际情况,面向生态空间评价技术的使用者和生态规划的实施者,针对村镇社区生态问题,提高其在村镇社区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可用性,从而有效地为村镇社区生态空间优化提供参考和指导。

基于村镇社区生态评价与优化的前述特点,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和界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村镇社区应用时的具体内涵。正如《指南》中所指出的,村镇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应当被看作一个整体,即“本底评价”,并将其分为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多个维度。其中,生态保护评价是进行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承载能力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前提,只有在生态敏感性相对较低的地域范围内才可以进行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相关活动并进行相关评价。在村镇社区尺度,城镇建设功能相对较弱,建设用地占村镇社区全域面积的比例相比城市地区较低,进行城镇建设的承载规模评价意义不大;且由于承载能力通常需要考虑一个相对较大尺度内各类资源的统筹调配情况,因而在这种小尺度上进行承载能力评价并不科学,本区域内较高的承载能力可能用来支撑邻近的城市地区而非本村镇社区内部。因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中的承载规模评价在村镇社区尺度可能并不适用。与之相比,由于在村镇社区中人与自然的互动更加频繁和密切,村镇社区尺度上的“双评价”更需要重视生态保护维度的本底评价,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确定人与自然冲突最明显和严重、最需要迫切保护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适宜性评价,划定人类各类活动的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基于此,本书将着重探讨村镇社区尺度上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评价方法,并按照如下章节顺序安排全书内容(图1-1):第2章对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体系进行探讨,生态要素作为生态空间评价和规划的基础,其合理分类和科学识别是评价结果准确可靠的保障和前提。村镇社区尺度与更宏观尺度的生态空间评价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要求对生态要素的分类进行创新,形成适用于村镇社区的、简便易行且科学合理的生态要素分类体系。第3章对遥感技术在村镇社区生态要素识别中的应用进行概要性的介绍,主要讨论村镇社区生态要素提取和识别的常用数据基础和处理方法。第4章探讨村镇社区典型生态要素的遥感识别技术方法,并在不同地区进行技术应用,为村镇社区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评价奠定数据和技术基础。第5章主要聚焦于村镇社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方法创新,基于第2、3章中对生态要素的分类与识别,针对村镇社区关键生态问题及其尺度特点,形成村镇社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第6章则在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在生态系统不敏感的区域展开村镇社区居住、工业、服务业等不同功能的适宜性评价,确定村镇社区范围内各类功能的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从而优化村镇社区生态空间格局。第7章则对村镇社区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双评价”技术进行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应用来验证本书研发技术的可用性和适用性。

图1-1 村镇社区生态空间评价与优化的总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