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盈利思维:人人都能看懂的商业认知21讲
- 孙靖
- 3162字
- 2025-03-17 18:17:36
一、供需链:技术改变供给端,政策影响需求端
要想知道未来商业迁移的方向,就得先明白影响商业迁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商业的本质是供需关系,只要供需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一定会出现大迁移。为什么这么说?老生意人都知道,以前生意好做,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做生意的人少,产品供不应求,只要有货就能赚钱;现在同质化产品泛滥,供过于求,大家互相打价格战,生意当然难做了。
举个例子,大家来看一下改变供需关系对生意的影响有多大。
电影院的可乐卖不动,老板想了各种办法:给员工做培训、做促销活动、不断地调整陈列,最后直接降价,但效果都一般。扫地的老大爷看不下去了,把空调温度调高了5℃。温度高后,人就容易口渴,自然就有人想买可乐。不用做促销,也能卖爆。
老大爷调高温度,就是在改变供需关系。当然,这种小改变不会造成商业大迁移,大迁移必须有巨大改变。能让供需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是技术改变供给端,另一个是政策影响需求端。
技术改变供给端
先来说说技术是怎么改变供给端的。全世界的商业环境,经过了三次大革命:第一次是蒸汽革命,第二次是电气革命,第三次是科技革命。三次革命的本质,其实都是技术革命。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到图灵发明计算机,每一次技术变革,工业产量都会呈几何级增长。马车再厉害,也没有高铁跑得快、拉得多。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驱动商业变化的根本动力。所以,只要弄清楚技术发展的趋势,就摸清了未来商业的发展脉络。
那么,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什么呢?两个方面:基础科学和数字化的发展。
为什么有基础科学?因为基础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会颠覆整个商业格局。
讲一个差点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的真实案例。
美国有家公司号称可以把巴西的甘蔗地变成油井。听起来是不是很魔幻?这不就是把水变成油的骗局吗?可人家真的做成了。
这家叫Amyris(阿米瑞斯)的生物公司,是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化学教授创办的。最开始教授研究的是酵母细菌,主要用于治疗疟疾。结果意外发现,细菌能把吃进去的甘蔗汁,变成金合欢烯。金合欢烯其实就是油,氢化之后就能变成燃料,跟我们用的柴油差不多。而且,因为是甘蔗转化的,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气,所以比从石油中提炼的柴油更环保。
2006年,教授拿到了几千万元的融资,到了2010年,产品顺利量产。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巴西蔚蓝航空公司、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公开测试表明:甘蔗油跟传统的燃料区别不大。后来,奔驰也表示没问题。这可太厉害了,石油总有开采完的一天,但甘蔗割一茬立马能种下一茬。于是, Amyris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股价一路高涨。可惜的是,量产出来的甘蔗油价格太高,而当时的汽油价格又很便宜,最后导致无法打开销路。
后来,Amyris停掉了造油项目,向利润更高的市场进军,如开发一些清洁和美容产品。这些产品虽然销量不高,但利润高,比生产甘蔗油更赚钱。就这样,Amyris活了下来。虽然Amyris改变能源格局的野心落空了,但人们看见了生物合成技术的巨大潜力。
我们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就把合成生物学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方向,美国也把它作为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一旦成功,就好比瓦特改良蒸汽机,会改变整个商业史。
另外,基础科学还是所有技术的底层架构。
任正非在2019年的一项专访中谈到,华为有700多个数学家。可能有人要问了:一个做通信的,研究数学做什么?因为,华为当年打通2G到3G的核心算法,就是俄罗斯的数学家破解的。5G更是在一大批数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下共同完成的。所以,未来谁能掌握基础科学,谁就能真正地掌控商业趋势。
再来说数字化。石油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料,不仅车和设备要加油,就连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用从石油里提炼的纤维做成的。所以,很多本来穷得一塌糊涂的国家,靠石油就能富得“流油”。而数字化是未来工业的基础原料。提前掌握数字化,就是提前给自己挖油井。
举一个用数字化颠覆传统保险行业的案例。
2021年,特斯拉推出了UBI车险,即一种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埃隆·马斯克说,这个业务要是做好了,比卖车还赚钱。
为什么他这么看好车险产品?逻辑是这样的:现在的车险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我做咨询,满世界飞,一年到头开不了几次车,却要付保费。不交吧,担心出事故;交吧,心里多少有点不得劲儿。
那能不能按实际开车的公里数算保险呢?如果我这样对保险公司提要求,他们肯定会以为我疯了,这怎么定价呢,不是难为人吗?!马斯克的UBI车险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所有的特斯拉车,出厂前都会装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设备,不仅能算出每天开车的距离,还能自动统计车主的开车习惯。例如,猛踩刹车多少次,恶意超车多少次。人工智能会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出车主开车是比较容易出事故,还是比较稳当。
数字化就是通过整合所有人的个性数据,重新对市场的服务定价。像我这样,一年到头开不了几次车的,保费收少了,马斯克也不吃亏;像我朋友那样,没事喜欢玩户外探险的,保费必然翻倍。如果你是传统的保险公司,慌不慌?用车少的被特斯拉以保费低吸引走了;高保费的出险率高,承保了自己难受。
当然,基础科学和数字化听起来都很重要,但对于小公司来说,感觉有点够不着。基础科学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小公司熬不住,所以基础科学只能靠大公司使劲儿。但数字化,大小公司都可以做。小公司可以用数字化优化自己,也可以用数字化改造行业。总之,“数字石油”这口油井必须挖,而且要趁早,迟了就会被别人抢走。
政策影响需求端
讲完技术改变供给端,再来说说政策对需求端的影响。
政策是市场背后那只无形的手。我有个客户,在北方的一个贫困县做农业。做农业的都知道,农业利润非常低,一年收入一两亿元,利润可能才一百多万元。此外,小地方市场有限,也做不了多少量。正当公司岌岌可危之时,赶上国家进行定点扶贫、定额消费,要求南方的国有企业必须到他们那个贫困县买农副产品,以支持国家精准扶贫。我的这个客户,因他的产品进入了扶贫产品的名单,一年保底盈利几百万元,公司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总算是保住了。
关于政策对需求的影响,凯恩斯有一个经典的“挖坑理论”:如果经济萧条了,大家都没饭吃,工厂也没有业务,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政府组织人“挖坑”,挖完再找另一帮人把“坑”填上。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其实逻辑是这样的:“挖坑”需要铁锹,这样一来,生产铁锹的企业有活儿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有活儿了;工人领了工资后要消费,工人消费了,当地的餐饮、娱乐等行业就被带动起来了;工人有活儿做、地方有消费、政府有税收,经济就又活了。
比如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国家投的基本上是基建类产业,通过工程类企业,将全国经济盘活。
你可能要问了,普通人怎么知道国家未来的政策方向?其实很容易知道,前面提到的扶贫助农和西部大开发,全写在国家的五年规划里。我们国家每五年会做一次规划,比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里说得非常明确,未来国家发展的关键词是“高质量”。
怎么理解“高质量”呢?这里我把国家比作一个人。改革开放初期,穷小子一个,为了有口饭吃,只能做点卖体力的代工活。好在小伙子人穷志不穷,一边干活儿,一边攒钱,一边还学习资本家的先进技术。四十多年后,穷小子“支棱”起来了,能跟资本家掰手腕了。小伙子解决了温饱问题,年龄也大了,当然不能像以前那样,拿命赚钱了,况且拿命也赚不到大钱。要赚大钱,还得多读书,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所以,国家要走高质量发展路线。
设立北交所、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实都是为了高质量发展。设立北交所,针对的就是那些没有钱但又要做科研的小企业,是为了帮其筹钱。有了钱、有了人,生产效率提高了,东西还得卖出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重新启动丝绸之路,就是要建一个新的贸易圈。而且,为了长远的高质量发展,以前那些虽然赚钱,但是影响生态环境的旧发展方式,都需要改掉。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后,一些小作坊,要么进工业园走正规化道路,要么直接关门。“高质量”是以后商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