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家金融安全的概念及特征

一、国家金融安全的概念

国际政治关系学者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认为,“国家安全在客观意义上指不存在对既定的价值观构成威胁的状况,在主观意义上指不存在既定价值观受到攻击的恐惧感。”[2]由此定义理解,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价值不受威胁且这个国家不会感觉到价值受到攻击的恐惧感。价值是自然与人类现象之中普遍存在的数量性事物、规则和事实;金融价值是组成金融本身的数量性事物、规则和事实等,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等事物及金融运行规则和事实;而金融价值基础则是支撑金融价值存在和运行的事物、规则和事实等,主要表现为粮食、能源等事物及其运行的规则和事实。

关于国家金融安全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有不同的定义。王元龙(1998)认为,国家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梁勇(1999)认为,国家金融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本国金融及经济不受重大损害。而我们则认为,国家金融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金融价值(金融体系、体制机制、金融机构等)及其金融价值基础(粮食、能源、实体、企业等)不被威胁和不受威胁的一种状态。

二、国家金融安全的特征

1.动态性

国家金融安全的内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原来中小银行的安全不至于会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但随着其资产和负债规模、贷款余额等的不断增加,其安全会逐渐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随着第三方支付和结算平台的发展,其在国家整个支付和结算系统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对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也随之上升。

2.全球性

国家之间或区域之间的经贸往来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始,始于汉朝的“丝绸之路”就是很好的见证。随着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国家金融安全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主要经济体是全球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彼此相互影响,互联互通已成为新时代金融的鲜明特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各经济体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例证。按照国家金融安全的定义,只有放在全球范围内,才能对一个国家的金融是否安全做出界定。

3.政治性

可粗略地认为,一个国家主要由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因此,政府是一个国家的要素之一,政府是政治属性的具体表征,政治属性是一个国家的典型属性,国家金融安全自然而然也具有政治属性。

4.独立性

国家金融安全的独立性是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而言的。独立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一个主权完整的国家应该具有独立性,不受外部干涉。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是国家拥有独立的主权,若一个国家连基本的主权都没有,国家金融安全也就无从谈起。例如,我国对外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独立自主,这应成为我国国家金融安全的基本原则。

5.完整性

国家金融安全的完整性可以从其政治性和独立性两个特征去理解,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性和主权独立性应该是完整的,如果政治性和主权独立性不完整,金融安全也就无法保障。例如,20世纪70—80年代阿根廷的金融危机、80—90年代日本的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国家的主权独立性和政治性的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而引发的。

6.脆弱性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国家金融安全往往具有脆弱性。需求是金融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是金融创新的最大动力,但需求也会随时变化,它会引起金融流动性、资产价格等的变动,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会进一步放大金融安全的脆弱性。此外,国家金融安全的脆弱性可结合其全球性特征去理解,由于金融的全球性和交叉传染性,国家金融安全的脆弱性特征会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