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刑辩日记》与辩护风格(代序)

本书作者李永红律师,在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任教同时做兼职律师,我们认识已有十六七年了。当时,我担任浙江省省直律师协会会长,协会举办各类业务研讨或论文评选时,经常请一些包括他在内的专家、学者来授课或担任评委。从一开始,他在我眼中就是一位学者型律师,我习惯叫他“教授”。这次,他让我给他积多年心血撰写的从业经历《刑辩日记》作个序,我说真不敢,我本人办理刑事案件不多,怎敢在一名优秀刑辩律师面前卖弄,但恭敬不如从命。我让他将书稿发我,没想到我一看就入迷了。

尽管书名叫“刑辩日记”,但它不是一本流水账,而是他作为执业律师对二十多年来亲自经手的一个个鲜活案例的记录。作者通过一个刑辩律师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忠实记录司法改革背景下社会变迁过程中刑辩律师的日常工作,包括接待、受理、会见、阅卷、取证、沟通、质证、辩论等常规业务活动,刑辩律师与民商事律师、非诉讼业务律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异同,刑辩律师业务研讨、学习培训、对热点公案或社会问题发表评论等相关专业行为,以及资深刑辩律师与年轻律师的师徒关系、刑辩律师同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刑辩律师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人生百态,多角度全方位记录刑辩律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细节,可以说是一幅原生态的刑事辩护全息图,其中既有新时代的大气象大格局,也有普通人无辜被关的悲苦、律师依法辩护的艰辛、司法人员公正司法的努力和当事人最终辩冤白谤的欢喜。

这些日记有望使那些对法治抱有美好期待的法律爱好者了解个案中具体法治的不易、司法公正的可贵,使掌握了法律概念和法条知识的在校法科学生了解实践中“活法”的多样以做好从“法学新青年”到“卓越法律人”的职业规划,而对于律师朋友来说,本书能够使他们从这些具体而不琐碎、生动而不乏感悟的叙述中得到启发。作者将“理”“律”“例”完美结合,说理娓娓道来,援律有据可查,引例自然服人,情与法相得益彰,兼具故事性与专业性,雅俗共赏。这是他曾长期从事检察和律师实务工作,同时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李永红以其突出的辩护业绩被浙江省律师协会评为“浙江省优秀刑事专业律师(刑事专业类)”。在兼职执业律师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他有数十起案件获得无罪、撤诉、不起诉、撤销案件等辩护效果,可谓业绩骄人。他曾两次应邀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刑辩高级研修班讲座,与学员分享行政犯案件的辩护心得和涉税案件无罪辩护经验。

李永红发挥其既攻读过理论法学又从事过刑事司法实践的独特优势,形成了规则之辩与原则之辩相结合的独特辩护风格,不仅善于从证据、事实和法理、事理中发现辩点并证成观点,而且善于将不同法律部门的知识运用于刑事辩护,既在宏观上注重法律与政策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又在微观上精研阅卷、质证、辩论和辩护文书写作。他的辩护文书观点鲜明、论证严谨,不仅经常得到司法机关的采纳,而且受到律师同行的广泛赞扬。

北京大学出版社业已出版过《法官日记》《检察官日记》《律师日记》《警察日记》等法律实践书籍,无论是作者写作还是编辑出版,无疑都是成功的,为法律爱好者尤其是在校学生了解法律职业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其中不少素材能使读者获得法条以外的知识。与前四部以法律职业四种角色命名不同的是,本书以法律职业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执业活动“刑事辩护”命名,更加具体地展示法律工作者在这一领域执业行为的丰富多彩,这种以“事”为切入点的出版物和已经出版的以“人”为切入点的四部书可谓相得益彰。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浙江省律师协会会长

郑金都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