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众语篇中的互文性
1.1 导言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脱胎于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如是”理论研究小组的学术争鸣。作为该小组的核心成员,茱莉亚·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于1967年在《如是》杂志上发表《巴赫金:词、对话和小说》一文,将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 Bakhtin)的对话理论介绍到法国,并首创了“互文性”这一术语。
互文性概念的提出可以说对传统的结构主义和文学批评理论发动了一场全面的颠覆。结构主义开始向后结构主义过渡:语篇不再被视为一个封闭的、自足的实体,而必须置于更大的历史社会语篇中考察;语篇不再具有终极意义,相反,意义是不可知的、流动的;意义从作者一端转移交付给读者。语篇变成了互文语篇。
正如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所言,自互文性理论诞生之日起,首创者克里斯蒂娃也随着作品的落地而“死亡”。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领域的学者或者读者在互文性理论空间里流动,给出迥然不同的解读,因此互文性的内涵不断扩展,开始了一场没有终点的流变和旅行。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种社会关系越发变得多维、立体、多相、复合。在这种背景下,互文性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话语实践,成为表现非常突出的语言现象。互文性理论不再局限于文学批评,而是迅速在语篇分析,尤其是新闻、广告、旅游等大众语篇分析中成为一个核心概念。数字化时代语境下,大众语篇走向多元化和异质性,而语篇的这一特质使互文性成为透视语篇的有效工具。
本章从大众语篇的发展潮流出发,讨论互文性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互文性的现有研究视角,以加深读者对互文性的本质、现象与运用的全面理解。或许读者读到本章结尾时,就会明白互文性理论何以得到大众语篇分析学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