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特殊人群的沟通方法与技巧

一、与失语症患者的沟通方法与技巧

失语症是由大脑局灶病变导致的语言表达和理解等能力丧失或受损,脑卒中致残患者中出现失语症的比例高达20%~30%。对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运用有针对性的沟通方法及技巧,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语言交流

1.运动性失语症患者

其主要特征为表达障碍明显于理解障碍,语言呈现“电报”样,与此类患者沟通时要了解其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运用其熟悉的词汇进行沟通,讲话要慢,语言要简单,适当重复重要和不易理解的内容。可说出一个字的起音,诱导患者发音。

2.感觉性失语症患者

主要特征为理解障碍明显于表达障碍,说话流畅,但语无伦次,无法理解其意思。例如:问“你今天头还有没有痛?”患者可能回答为“我今天睡得很好。”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用夸张的口形、放慢语速、打手势等帮助患者理解。

3.命名性失语症患者

患者在谈话中不能说出恰当的词语,常出现停顿或重复尾词。例如:患者说不出“电风扇”,但可以说出是“吹风的东西”,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给予患者选词提示,如“是电饭锅吗?”回答“不是”;是“电风扇吗?”患者会立刻理解,回答“对,是电风扇”。

(二)非语言交流

重度失语症患者有突出的口语障碍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与患者语言交流的效果,以下通过非语言交流方法可达到与患者有效沟通的目的。

1.微笑

微笑是最常用的面部表情。也是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微笑本身就是安慰剂,能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和陌生感。

2.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直接反映人的思想、情绪变化,要学会察言观色,从患者的表情和眼神中,察觉到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需求。

3.抚摸

抚摸可缩短与患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增进情感交流,增加患者信任感。如协助患者按摩患侧肢体等,患者可感到医疗护理员对其的关心、体贴及温暖,使之愿意与医疗护理员接近。

4.手势

手势是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提高表现力和感应性,有时手势交流比口语交流更有效。与患者先确定固定手势、姿势的表达,如上竖大拇指是大便;下竖小指是小便;张口是吃饭;手掌上、下翻动是翻身;手掌捂住前额是头疼;手掌捂住胸口是胸疼;手掌来回在前胸移动是胸闷;手掌来回在腹部移动是腹胀等。反复向患者讲解示范,直至记清弄清为止。这种方法除偏瘫或双侧肢瘫者和听、理解障碍患者不能应用外,其他失语症患者都可以应用。

5.面部表情

教会患者面部表情表达的内容,使其基本掌握,如舌头舔唇表示口渴;口唇微开似吹口哨状表示小便;口唇紧闭后拉似“嗯”状动作表示大便;半张口表示饥饿;皱眉表示头痛;闭眼表示睡觉等。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能够掌握其基本所需。此法最适用于四肢瘫痪的失语症患者。

6.文字书写法

有些患者文化素质较高,当其无机械书写障碍和视空间书写障碍时,可以用文字书写的形式表达需要和要求。

7.实物图片

利用一些实物图片可与听、理解障碍患者进行交流,以满足生理需要。还可制作一些常用物品图片,如茶杯、碗、便盆、便壶、人头像、病床等图片,教会患者使用。茶杯图片表示要喝水;碗图片表示要吃饭;女患者便盆图片是要大便或小便;男患者便盆图片是要大便,便壶图片是要小便;人头像图片是表示头痛;病床图片是表示要翻身。

二、与儿童的沟通方法与技巧

由于发育水平有限,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达个人需求的方式不同。1岁以内的婴儿语言发育尚不成熟,多以不同音调、响度的哭声表达心身的需要;1~3岁幼儿开始学习语言,但常有吐字不清、用词不准确等现象;3岁以上儿童可通过语言并借助肢体动作来形容、叙述某些事情,但有容易夸大事实、掺杂个人想象、缺乏条理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因此,结合儿童的特点,要有针对性的运用沟通方法和技巧。

(一)环境氛围

创造快乐、友好的气氛:病房内光线明亮,采用暖色调,搭配有趣的壁画、小桌子、小椅子及必要的玩具和游戏设备等,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气氛。

(二)语言交流

1.主动介绍

儿童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在进入医院之后,容易出现恐惧等心理。初次与其接触时要服饰整洁,仪表端庄,热情接待,面带笑容,主动向儿童及家长介绍自己,说话语气要柔和,富有耐心,亲切询问儿童的名字、年龄、幼儿园等儿童熟悉的生活与事情,以缩短与儿童及家长的距离。

2.注意声音的效果

要掌握谈话时声音的技巧,保持稍慢的速度、适当的音量、亲切的语气,以便能引起儿童的注意与反应。

3.使用适当的方式

在与婴儿沟通时,需了解不同阶段其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水平;对幼儿可模仿童腔“牙牙语”、重叠词等;在与儿童谈话中,不可用否定方式,而要采用其能理解的方式。

4.真诚理解

对儿童某些幼稚、夸大的想象、分析,应采取诚恳的态度,表示接受与理解,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以此讽刺、取笑儿童,否则会失去儿童的信任。

(三)非语言交流

1.亲切和蔼的情感表达

要注意亲切和蔼的情感表达,以缓解、消除儿童的紧张情绪,增加交流的主动性。即使是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婴儿,若看到对方表情严肃地面对自己,也会紧张,甚至啼哭。对婴儿来说,抚摸是更有利于情感交流的形式,可以利用怀抱、抚摸向婴幼儿传递“爱”的信息,使其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与患儿沟通时,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除特殊需要,一般不要戴口罩,以使患儿经常能看到微笑,缩短双方情感上的距离。

2.肢体语言

在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合理使用肢体语言,可以拉住患儿的小手,给予肢体上的安慰。在沟通过程中,要平视患儿,以减轻患儿的负面心理,尽快让患儿融入新环境中,更好地配合治疗。

3.游戏

儿童时期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活动是游戏。与儿童沟通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游戏。可以适当地和患儿进行游戏,以使患儿积极面对治疗,拉近和患儿之间的距离。

4.绘画

儿童图画可有各种含义,多与个人熟悉的、体验到的事情有关。通过绘画,儿童可表达愿望、宣泄情绪;通过绘画与儿童交流,可以了解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复杂的心理状态。如画面多处涂擦、重叠,多与儿童矛盾、焦虑的心理有关;个体形象的大小,可反映事物在儿童心中的重要性。因此,可通过绘画结合儿童的背景资料、具体情况,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

(四)与患儿家长沟通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可采取适当的沉默、倾听、观察,并配合接受、尊重、移情等方法,充分理解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例如:当儿童患病时,家长常有内疚、苦恼、焦虑的心理,这些情绪同样也可引起患儿的不安。因此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一方面可借助家长促进与患儿的交流,另一方面则要提供使家长放松其紧张焦虑情绪的机会,从而让患儿及家长均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安心接受治疗。对于脾气非常固执、暴躁的家长,需要平静应对,心平气和地与家长沟通,尽所能地给予帮助。

三、与老年人交流沟通

与老年人交流沟通应在遵循交流沟通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在尊重其人格的前提下展开,通常可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具体方法详见第三篇第一章第三节。

四、岗位技能实训:运用特殊技巧与失语症患者交流

【案 例 引 导】

张某,男性,62岁,胃癌早期,今年6月份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言语等症状。颅脑CT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血肿,诊断为脑出血。目前张某仍存在较严重的语言障碍。经过评估,张某属于运动性失语。

(一)操作准备

1.医疗护理员准备

着装整洁,收集资料,了解患者张某的失语情况。

2.环境准备

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柔和。

3.物品准备

笔、记录单。

(二)操作步骤

步骤1 沟通交流

医疗护理员着装整齐、表情自然亲切、面带微笑走进病房。与患者说话时速度要慢,要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词语。

医疗护理员:“张叔叔,您好!由于您目前说话存在困难,为了让咱们能更好沟通,满足您的身心需求,我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图片,您想要做什么就指出来,好吗?”

张叔叔:点头示意,简单且不流利地说“好。”

医疗护理员:“那我们现在认识图片可以吗?”

张叔叔:“嗯。”

步骤2 分析判断

根据与患者的沟通,分析判断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语言障碍,患者对别人的语言可以理解,但只能说简单的字且不流利。

医疗护理员:“张叔叔,这个图片是个茶杯,您要是想要喝水就指这个图片。”

张叔叔:“嗯。”

医疗护理员:“张叔叔,这个图片是个便壶,您要是想要小便就指这个图片。”

张叔叔:“嗯。”

护理员接下来将其他制作好的图片逐一介绍给张叔叔。

步骤3 记录

医疗护理员记录与患者交谈时间、地点、内容。

(三)注意事项

1.与失语症患者进行语言交流时,不要以为他们存在交流困难而不予理睬,医疗护理员要理解、尊重患者。

2.在与失语症患者交谈时,说话速度要慢,最好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词语,一次尽量只问一个问题,多给他们考虑的时间,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3.根据患者失语的类型及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非语言沟通方法。

(许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