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说明

一、《时病论》成书于清光绪八年(1882),今存最早版本为清光绪九年(1883)汗莲书屋刻本,其次为清光绪十年(1884)雷氏慎修堂刻本,其他清刻本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著易堂刻本、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另有清抄本;其后版本有1912年、1940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1922年无锡日升山房刻本,1923年、1931年、1932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1925年、1926年、1931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等。其中出版较早、刊印较精、保存完好的为清光绪十年(1884)雷氏慎修堂刻本(现藏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以此作为本次校刊底本;旁校本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著易堂刻本。凡属校本增加的文字,一律不予增入;底本正确,或意义可通者,校本文字虽异,不改不注。

二、本书采用横排,简体,现代标点。容易产生歧义的简化字,仍使用原繁体字。直排本用指前文的“右”字,本书均改“上”,以与横排相符。

三、为便于阅读,书中药名尽量规范统一,如(括号中规范名)兵榔(槟榔)、只实(枳实)、香需(香薷)、蓬砂(硼砂)、山查(山楂)等,径改通用名。药名规范一般保持原体例,如单字药名,需(薷),不改作香薷。有些药名不简化,如旋覆花等。

四、凡底本中的异体字,俗写字,或笔画残缺,或明显笔误,均径改正体字,一般不出注。

五、后世出版者有将咒法鬼神等视为不经之说,删节出版;考虑到古籍整理宜保持原书文字完整,以便于阅读理解原意,至于内容的取舍,全在后人自己斟酌,故本次整理,不对其中某些迷信或不适应现代的内容作改动,请读者见谅。

六、底本中作者画像、他人题词对学习本书作用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