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时病论
- (清)雷丰撰 方力行整理
- 3211字
- 2025-03-19 12:09:58
导读
《时病论》为清末医家雷丰撰,是首部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运气理论系统阐述外感病的专著。本书专论各季节多发病、流行病,多伴发热。如春季伤风、风温,夏季中暑、泄痢,秋季伤湿、秋燥、疟疾,冬季伤寒、咳嗽。本书切于实用,流传较广。
一、《时病论》与作者
本书以四季分类,每季又以新感病邪即发,与前季感邪越季而发,分为两部分,顺序编为八卷;如首卷为春季伏邪病,次卷为春季当令病等,依次编排。书末另附医论13篇,为雷氏的医疗实践心得和重要医学理论概述,如五运六气论、治轻证宜细心重病宜大胆论等。每卷下又以时令多发病、流行病为目,每病依次列论病(病因、症状、治法)、拟用诸法(列出药物)、备用成方、临证治案。书中有雷氏门人程曦和江诚的少量注评。该书辨各病之新邪伏气,表里虚实,条分缕析;论治法方药,旁涉各家又兼本人经验心得,见解独到。雷氏以《内经》理论为基础,论述伤寒、温病等时令外感病自成系统,所载治法和成方精练实用,为当时医家所推崇。本书不收烈性传染病(温疫)。
雷丰,字松存,号少逸、侣菊,浙江三衢(今衢州)人,天资聪颖,诗书画皆擅长,有三绝之誉。其父逸仙,习医于程芝田;自闽浦来衢,即悬壶于市,著《逸仙医案》二卷。丰幼承父训,推崇《内经》之学,历览诸家医书,引伸触类,结合长期实践,以一年中杂病少而时病多,且前人论时病之书甚少,遂加意精研时病,颇有心得。其曰“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知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何时而变,决何时而解,随时斟酌”,因撰《时病论》。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治时令病先究运气
推崇《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五运按每运72(当73)日有奇运行,一年等分为五;主运每年顺序相同,按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运行,每运特点不同,感受邪气、发病亦不同。六气按每气60日有奇运行,一年等分为六,六气主气每年顺序相同,初气为风,二气为君火,三气为相火,四气为湿,五气为燥,六气为寒。运气均起于大寒日,五运六气合行而终一岁。全书以运气理论为基础,将伤寒、温病、疟痢等外感病统一起来,结合运气理论阐述外感病的因机证治,形成较为完备的中医外感病新理论体系,具有价值。本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原文为全书纲领,列为每卷标题。认为秋伤于湿,在时间上指秋分前,六气中湿土司权时;秋分后属六气燥金司权,此时为秋伤于燥;故从六气看秋有伤湿、伤燥两种情况。认为运气理论对医学来说很重要,不知者甚至“不可为工”。并言,近世之医有谓“五运六气,与岁多有不应,置之弗习”。雷氏认为这是因《内经》论述了运气之常(含变化之常),但实际运气之变亦并非一定之变,变化更为复杂(这也是运气多与岁不应的原因)。故这并不能否定运气理论。雷氏认为医者必须懂得五运六气,知常达变,把握运气机制,才能真正理解并应用于临床。全书论病用药多有运气理论贯穿。运气的时段划分及基本内容是临床辨证、立法、处方的基础。
2.知时论证,辨体立法
对外感病的诊断十分强调知时,其曰:“医者之难也,而其最难者尤莫甚于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盖时有温、热、凉、寒之别,证有表、里、新、伏之分。”感受当令之邪则为新感病(当令之气或当令不时之气);前季感邪越季再发则为伏气外感病。四季外感病的诊断,根据季节时令,结合病候特点进行,即为“知时论证”。如夏季的多种新感外感病,由于运气时段、季节气候不同,导致暑病病证不同(治法亦不同)。如在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即可诊为疰夏;若在孟夏,表现为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诊为热病;若在仲夏,其时乍雨乍晴,天之日下逼,地之湿上蒸,万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则病,以致胸痞腹闷,身热有汗,时欲恶心,右脉极钝,舌苔白滑,诊为霉湿病。雷氏“知时论证”的诊断学思想,在博采诸贤之说的基础上,发挥自己新见解而成,为外感病理论发展打下基础。
3.辨治时病,知常达变
认为医家需要懂得,某证之常,应施某法;某证之变,应用某法。但不能执定某证之常,必施某法;某证之变,必用某法。疾病变化太复杂,难以详尽论述,只能融会贯通,临证随机变化。如初起因于风者,宜以解肌散表法;因于寒者,宜以辛温解表法等,此皆言初患六气之常证,通用之定法。至于反常之变证,不定之治法,则又不可不知。如春温条中,有舌绛齿燥,谵语神昏,手足瘛疭,昏瞆不语之变;湿温条中,有或笑或痉,撮空理线,舌苔黄刺,或转焦黑之变。然而亦非一定之变也,须知春温亦有湿温之变证,湿温亦有春温之变证,论中难以确定,必须灵活应用。此又不单春温、湿温可以参照,暑温、冬温,以及诸病悉可参照。
4.博采众说,择善而从
雷氏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其论皆本《内经》及诸贤之说。如在临证辨治疟疾时,多采用古人名方,如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另外李东垣、张景岳、吴又可皆有涉及。遇有与经文相符者,常直用原方,立取捷效。如其治“风疟时邪乘入血室”与小柴胡汤而愈。少逸法古方,但不拘泥古方,有宗其说而弃其方,或驳其偏而存其法。认为今古医学,均宜参考,在具体内容上不能半信半疑,而应择善而从。本书所列之方具有实用性。
三、如何学习应用《时病论》
1.学习运气学说掌握时段划分
从上可看到,掌握运气时段,对时病的诊断、治法的确定、用药选择很重要。①雷氏所论五运时段大致分配为:初运起于大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二运起于春分后13日(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三运起于芒种后10~11日(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运起于处暑后7日(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五运起于立冬后4日(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由于多种原因,以上推算交运日方法也存在学术争论,故可能会有几天差异;但本法可较、方便、合理近似地推算,具实用性。每年主运顺序固定,春为风木,夏为火气,长夏为湿土,秋为燥金,冬为寒水。②六气之主气每年运行亦固定不变,时段分配及顺序为:初气厥阴风木主令(大寒起、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前);二气少阴君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前);三气少阳相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前),四气太阴湿土(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前),五气阳明燥金(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前),六气太阳寒水(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前)。五运还有其他时段分配学说,在此不作讨论。五运六气运用比较繁复,限于篇幅在此不赘述,读者可自行展开。以上运气时段划分,可为临床应用参考。
2.体会诸法精义及其适应病症
少逸治病以治法为先。治法是其精选出适合治外感病之古方,结合临床经验稍加改良而成,故治法同自拟方,更适合所论病证;其曰所用诸药均细心参究,不敢随意改动;每法之后,又详加解释,使学者知每味药作用。如卷一,凉解里热法,“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温冬温之证;为温热初入于胃。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芦根为君,其味甘,其性凉,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等等。读者宜理解各“治法”之医理,融会贯通,方能结合具体病证、运气、时令气候,随时调整药物,灵活变化,切合病情。临床应用宜在理解区别异同基础上,记忆适应病证、治法、药物。如卷一,5种温病均由于冬受微寒,邪气内伏,至春因不同的外感而发,机理不同。故春温者治以辛温解表法;风温者治以辛凉解表法;温病者治以清热保津法;温毒者治以清热解毒法;晚发者治以清凉透邪法。
3.掌握备用成方的选用依据
本书成方皆精选于先哲诸书,如遇病证相符者则可“直与原方,立取捷效”。如其治“风疟时邪乘入血室”与小柴胡汤而愈。如选用古方有过汗过下、偏寒偏热之弊时,则宜作化裁。如卷二“春伤于风大意”之中,参苏饮乃治气虚外感,稍壮者减参可也。读者宜掌握成方适应病证。
方力行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