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道的解剖与组织结构

女性的阴道(vagina)属于内生殖器,是性交器官,也是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为一条上宽下窄的管道,其前壁长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长10~12cm,与直肠贴近。上端包绕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平时阴道前后壁互相贴近,由于阴道壁有很多横纹皱襞及外覆弹力纤维,故有较大伸展性。阴道环绕于子宫颈周围的部分呈圆周状隐窝,称阴道穹窿(vaginal fornix),按其位置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其中后穹窿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为盆腹腔最低部位,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引流或作为手术入路;同时也是性交后精液积聚的主要部位,并称之为阴道池,有利于精子进入子宫腔。

阴道壁由3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为黏膜层、肌层和纤维膜层。

1.黏膜层

由上皮和固有膜构成。上皮和固有膜之间有基底膜作为明确分界线,固有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阴道黏膜形成环形皱襞,色淡红。阴道黏膜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无腺体,亦无分泌上皮。然而,随着组织学与免疫学研究的推进,发现阴道黏膜本身可发动局部免疫。组织学研究表明,阴道黏膜上皮的横切面上可见细胞间的网状管道系统,提供从黏膜基底至阴道内的双向转运通路,经这一通路双向转运的特质有大分子物质、液体、迁移的细胞等。黏膜基底层含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郎格罕细胞、嗜酸性细胞等。阴道黏膜的生发层深部有一种源于骨髓的星形细胞称郎格罕细胞。这种细胞表面表达免疫球蛋白G(IgG)和补体C3的受体,其表面还有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这种特性使其呈现为T淋巴细胞的抗原,从而可发动特异性免疫反应。阴道黏膜免疫系统是女性生殖道防御机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阴道上端1/3处黏膜受性激素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幼女或绝经后阴道黏膜变薄,皱褶少,伸缩性弱,局部抵抗力差,容易受感染。

在成年妇女,阴道上皮又分为3层细胞——基底层、中层、表层。

(1)基底层:

相当于组织学的深棘层,又可分为内底层和外底层。内底层细胞在深棘层下方,靠近生发层,是比较原始的细胞。细胞呈圆形,胞体大小约为中性粒细胞的4~5倍,由核膜到胞膜的距离(胞浆幅缘)约与胞核的直径相等,核圆形。在邵氏染色法中,胞浆呈深蓝色,染色质呈紫色。外底层细胞为深棘层上部浅棘层的细胞。细胞比内底层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且大小不一,约为中性多核粒细胞的8~10倍,胞浆幅缘大于胞核直径。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而疏,核膜清楚。在邵氏染色法中,胞浆呈蓝色,染色质较淡于内底层。

(2)中层:

相当于组织学中的浅棘层,是底层逐渐向表层发育的移形层,所以细胞形状介于两者之间,是多种多样的。其细胞较底层细胞大,开始变得较扁平。细胞常有锐角呈船形或梭形。胞浆丰富含糖原。核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是细颗粒状。在邵氏染色法中,胞浆呈淡蓝色,核呈紫红色。在妊娠或激素缺乏时,上皮的发育被阻止于中层。

(3)表层:

即组织学中的表层。鳞状上皮发育到表层时,细胞体积变得大而扁平,常呈大方块、多边形,有钝角,细胞彼此连接较疏松,易于脱落。根据胞浆和胞核情况,分为角化前细胞和角化细胞两种。角化前细胞体积已经达到表层大小,但细胞染色质仍疏松,亦可有极少数细胞核变小、固缩。在邵氏染色法中,胞浆呈天蓝色。角化细胞的细胞核变小、固缩,细胞体积与角化前细胞相似。在邵氏染色法中,胞浆变成嗜酸性呈伊红色。

2.肌层

由内环、外纵的平滑肌构成,弹性纤维较多,固有膜内含有很多血管、淋巴管及淋巴组织。

3.纤维膜层

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血管和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