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K抑制剂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是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信号通路中的重要激酶分子,参与调控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过程,在B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TK抑制剂(BTK inhibitor)是一类主要以BTK为靶点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近年来已被批准用于B细胞来源恶性肿瘤的一线或二线治疗。2013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首个BTK抑制剂伊布替尼(ibrutinib)投入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并取得显著的临床结果,至此BTK抑制剂逐步成为多个B细胞淋巴瘤的推荐治疗用药。随后,多个新一代BTK抑制剂的研发逐步开展,旨在通过改善靶点的专一性,进一步提高BTK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泽布替尼(zanubrutinib)、奥布替尼(orelabrutinib)、LOXO-305、ARQ-531等BTK抑制剂相继成功研发,为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目前多项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正在评估BTK抑制剂作为单一药物或与标准化疗、免疫疗法、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多种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与安全性,以拓宽BTK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目前BTK抑制剂主要应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在中国已被批准用于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e lymphoma,CLL/SLL)以及瓦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WM)的治疗。同时,BTK抑制剂在其他多种类型B细胞恶性肿瘤中进行积极尝试,包括系统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以及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等。随着研究的进展与深入,未来BTK抑制剂或许会为更多类型的肿瘤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