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复辅助器具概述

第一节 概论

随着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功能康复、回归社会、独立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康复辅助器具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普及,其应用已成为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构成了康复医学技术的四大基本治疗技术。在严重创伤、神经系统和骨关节病损、糖尿病、老年病、儿童疾患等疾病的各个阶段,合理地选用适配的康复辅助器具,能够有效预防、矫正或代偿这些病患可能造成的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一、定义和分类

1.定义

康复辅助器具(rehabilitation assistive device),简称为康复辅具或辅助器具,是指为维持或改善身体功能和独立性,或用于预防损害和继发健康问题,从而促进个体福祉的任何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这个定义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描述,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标准。

2.分类

国际标准ISO 9999按照康复辅助器具的功能将其分为12个主类、132个次类和781个支类(表1-1-1)。该标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我国的《康复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GB/T 16432—2016)等同采用了ISO 9999:2011标准(表1-1-1)。

表1-1-1 GB/T 16432—2016主类名称及次类和支类数量

在实际应用中,康复辅助器具还有其他多种分类方式。如根据使用人群,可将其分为肢体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障碍、多重障碍和老年人用康复辅助器具等。根据使用环境,又可将其分为生活用、移动用、通讯用、教育用、就业用、文体用、宗教用、公共建筑用、私人建筑用康复辅助器具等。

(1)个人医疗辅助器具(主类04):

包括用于改善、监控或维护个人医疗条件的辅助器具,不包括医护人员专用的辅助器具(表1-1-2)。

表1-1-2 个人医疗辅助器具次类

(2)技能训练辅助器具(主类05):

包括用于增强体能、提高智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的辅助器具(表1-1-3)。

表1-1-3 技能训练辅助器具次类

(3)矫形器和假肢(主类06):

①矫形器,是用于矫正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的体外装置;②假肢,是替代人体缺失肢体一部分或全部的体外装置,包括自身力源和外部力源假肢、装饰假体,但不包括内置假体(表1-1-4)。

表1-1-4 矫形器和假肢次类

(4)个人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主类09):

包括穿脱衣服、身体防护、个人卫生、气管造口、肠造口和失禁护理,以及性活动用辅助器具(表1-1-5)。

表1-1-5 个人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次类

(5)个人移动辅助器具(主类12):

包括搬运和运输的辅助器具,工作场所中运输物体的辅助器具(表1-1-6)。

表1-1-6 个人移动辅助器具次类

(6)家务辅助器具(主类15):

包括食饮辅助器具等(表1-1-7)。

表1-1-7 家务辅助器具次类

(7)家庭和其他场所使用的家具和适配件(主类18):

包括家庭和其他场所使用的家具及其适配件、脚轮装置、工作场所的家具和装饰元素等(表1-1-8)。

表1-1-8 家庭和其他场所使用的家具和适配件次类

(8)沟通和信息辅助器具(主类22):

是指以不同方式帮助人接收、发送、编辑和处理信息的器具或技术,包括看、听、读、写、通话、讯号、报警装置和信息技术等,以及办公室管理、工作中信息存储和管理的辅助器具(表1-1-9)。

表1-1-9 沟通和信息辅助器具次类

(9)操作物体和器具的辅助器具(主类24):

包括工作场所中运输物体的辅助器具,工作场所用的物品吊装和变换位置的辅助器具(表1-1-10)。

表1-1-10 操作物体和器具的辅助器具次类

(10)环境改善和评估辅助器具(主类27):

包括提高和测量环境质量的器械和设备(表1-1-11)。

表1-1-11 环境改善和评估辅助器具次类

(11)就业和职业训练辅助器具(主类28):

主要是指满足工作场所的要求和职业训练的设备(表1-1-12)。

表1-1-12 就业和职业训练辅助器具次类

(12)休闲娱乐辅助器具(主类30):

包括用于游戏、业余爱好、运动和其他休闲活动的器具(表1-1-13)。

表1-1-13 休闲娱乐辅助器具次类

3.世界卫生组织重点康复辅助器具清单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0亿多人需要一种或多种康复辅助器具,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和残疾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包括残疾人)身体多方面的功能开始减退,对康复辅助器具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随着全球人口逐渐老龄化和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率上升,需要康复辅助器具的人数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以上。为了使所有国家能获得高质量、可负担得起的康复辅助器具,2016年3月21—22日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举行了两天的共识会议,世界卫生组织最终确定了《重点康复辅助器具清单》,包含50种重点辅助器具。

(1)带有光/声/震动的警报器

(2)带有数字无障碍信息系统有声图书形式(DAISY)功能的音频播放器

(3)盲文点显器(记事簿)

(4)盲文书写设备

(5)手杖

(6)淋浴/洗澡/大小便座椅

(7)可隐藏的字幕显示

(8)马蹄内翻足支具

(9)沟通板/书/卡片

(10)沟通软件

(11)腋拐/肘拐

(12)聋盲人沟通装置

(13)摔倒探测器

(14)将手势转成口语的技术

(15)GPS定位功能设备

(16)扶手杆/支撑杆

(17)数字式助听器和电池

(18)听力回路/调频系统

(19)吸水性防失禁制品

(20)模拟键盘和鼠标的软件

(21)手持式电子助视器

(22)光学放大镜

(23)下肢矫形器

(24)脊柱矫形器

(25)上肢矫形器

(26)个人数字辅助装置

(27)个人紧急报警系统

(28)药盒

(29)防压疮坐垫

(30)防压疮床垫

(31)下肢假肢

(32)可移动坡道

(33)录音机

(34)轮式助行器

(35)读屏软件

(36)简便的移动手机

(37)眼镜:用于弱视、近距离、远距离、滤光和防护

(38)可调节站立支撑架

(39)治疗性鞋具:用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足病等

(40)日历和时间表

(41)便携旅行辅助工具

(42)三轮车

(43)视频沟通装置

(44)框式助行器

(45)语音/点字手表

(46)使用者自己驱动的轮椅

(47)他人控制的手驱轮椅

(48)提供姿势支撑的手驱轮椅

(49)电动轮椅

(50)盲杖

二、作用和对象

1.作用

(1)改善功能:

使用康复辅助器具进行训练,以改善功能障碍者减弱的功能,增强自身的身体功能。如使用下肢肌力训练设备进行训练,改善下肢肌力,提高站立和行走能力;使用视功能训练仪可以训练眼睛调节功能,促进视力的提高。

(2)补偿功能:

使用康复辅助器具补偿已减弱的身体功能,实现活动和参与。听障者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来补偿减弱的听力;有残存视力者可以通过佩戴电子助视器来补偿减弱的视力;不全性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可以通过穿戴外部力源的膝踝足矫形器来补偿下肢肌力不足,实现站立和行走。

(3)代偿功能:

使用康复辅助器具来代偿功能障碍者已基本或完全丧失的器官功能,实现活动和参与。如前臂截肢患者,通过装配前臂肌电假肢,来部分代偿已丧失的手功能;盲人可以使用发挥触觉和听觉潜能的辅助器具来代偿失去的视觉功能,如盲杖、超声导盲装置;聋人可以使用发挥视觉和触觉潜能的辅助器具来代偿失去的听觉功能,如电视字幕和振动闹钟等。

(4)辅助性治疗:

使用康复辅助器具辅助临床疾病的治疗。如前臂骨折的患者用肘腕手矫形器固定,防止骨折移位,有利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截瘫患者可以使用防压疮床垫、局部减压垫来预防和治疗压疮。

(5)预防残疾:

使用康复辅助器具预防残疾。如脑瘫患儿早期通过穿戴矫形器固定病变部位来矫正肢体已出现的畸形,预防畸形的发生和发展;坐姿椅可预防严重脑瘫患儿的躯干畸形;脑卒中患者通过穿戴踝足矫形器,预防跟腱挛缩。

(6)适应功能:

使用适应型辅助器具来创建无障碍环境,让使用辅助器具能获得一定功能补偿或代偿,但仍不能全面参与活动的功能障碍者,实现活动和参与。如马路安装蜂鸣器,帮助盲人过马路;通过设置坡道和扶手来帮助使用轮椅的功能障碍者上下台阶。

2.对象

(1)残疾人:

是指带有永久损伤的人,我国将残疾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每类残疾均有严格的定义和分级标准。以肢体残疾为例,它是指人的肢体残缺、畸形、麻痹所致人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残疾的分级是以残疾者在无辅助器具的帮助下,对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漱、进餐、如厕、写字等项目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确定肢体残疾等级,一级残疾最重,四级残疾最轻。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世界残障报告》中,估计全球有16%的人身患残障,大约为13亿人,其中有8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截至2019年底,我国残疾人约有8 500万。他们对康复辅助器具的需求巨大,但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不到20%。

(2)老年人: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报告: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64万人,占13.50%)。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在视力、听力、语言、活动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以及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需要通过适配的康复辅助器具改善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3)慢性病患者: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我国慢性病患者中,单是高血压患病人群就已超过3亿人。总体看,2019年慢性病患病人数合计为8.45亿人。考虑到这部分患者有重合人群,2019年我国慢性病人群在5亿~6亿,患病率为35%~45%。这部分患者随着疾病的加重,常常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需要通过适配的康复辅助器具预防和矫正畸形,改善功能。

(4)伤病人:

严重创伤与疾病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死亡率很高的严重创伤和疾病,通过临床医学有效的救治存活下来了,但往往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如脑外伤致残率极高,在这些患者病程的各个阶段,合理适配矫形器,能预防或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帮助患者康复。

三、特点和应用

1.特点

(1)个性化——因人而异:

个性化是康复辅助器具最主要的特色,而且多数康复辅助器具为个人使用,有的甚至伴随残疾人一生。同一种康复辅助器具,由于患者身体情况和功能障碍的不同,同时还要兼顾他的生活、工作、环境及经济条件等,都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制作。如同样是小腿截肢,每个人安装假肢的形状、尺寸、结构和类型等都不可能一样。

(2)人群广——使用广泛:

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都需要康复辅助器具来克服功能障碍。此外,每个人都可能得病或受伤成为伤病人,每个人都必然进入老年,迟早都要用康复辅助器具。

(3)多样性——品种繁多:

康复辅助器具品种繁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每年都有很多新产品问世。目前市面上的康复辅助器具有5万多种。

(4)及时性——越早越好:

早发现、早介入、早使用、效果好。在临床疾病和老年人的各个阶段,尽早使用康复辅助器具,就可能预防或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如发现听觉障碍需要助听器,或视觉障碍需要助视器时,越早佩戴效果越好。脑瘫足下垂患儿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将踝关节置于功能位,就可能避免踝关节畸形,促进患儿下肢正常发育。

(5)适配性——适用为主:

对康复辅助器具而言,需要适合的价格、适当的质量和适配使用对象,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康复辅助器具不是单纯的产品买卖,而是要因人适配。对康复辅助器具需求者而言,选配康复辅助器具绝不是技术越高越好,功能越全越好,价格越贵越好,重要的是要适合自身需求,有益于残余功能的利用和改善。

2.主要应用机构

(1)医疗机构:

康复辅助器具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尤其是骨科、神经科、创伤急救科、康复医学科、儿科和内分泌科等。如各类骨折的保守治疗,骨折术前或术后的固定等,以利于保护骨折部位,尽早进行功能训练,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2)养老机构:

康复辅助器具广泛应用于养老机构,一方面可以帮助老年人改善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如拐杖、助行器等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站立和行走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护理者轻松地进行老年人的护理、健康状态的检测和管理。如智能护理床可以协助护理者进行老年人的床边护理,轻松地完成翻身、坐起、站立、转移等动作,还可以监控老人体重等生理参数,避免因长期卧床带来的健康风险。

(3)家庭:

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于功能障碍者的家庭中,可明显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如肢体障碍者利用轮椅、助行器等行动类辅助器具走出家门,利用生活自助具完成如厕、洗澡、穿衣、刷牙、吃饭等日常生活动作;视力障碍者利用读屏或扩视软件来使用手机;听力障碍者利用助听器补偿损失的听力进行沟通;卧床患者利用智能家居系统操控家居环境,实现环境控制。

(武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