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检验技术

第一节 筛选试验检验技术

一、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测定是外源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之一,它可反映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Ⅰ的活性。

【检验原理】

凝固法:于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使受检血浆凝固,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检验方法学】

1.试剂

1)人脑或兔脑浸出液;

2)0.025mol/L CaCl2

2.样品采集与制备

于硅化或塑料试管内加入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然后加入受检全血1.8ml(1:9抗凝)充分混匀,1 500×g离心10分钟,以此制备乏血小板血浆。

3.样品检验

取玻璃小试管1支,加入血浆和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各0.1ml,37℃温育30秒,加入0.025mol/L氯化钠溶液0.1ml,立即启动秒表,不断轻轻倾斜试管,记录液体停止流动所需的时间,重复上述步骤2次,取2次结果的平均值,并以正常参比血浆(20份正常人混合血浆)作为对照。

【方法学评价】

1.未按离心要求导致受检血浆中血小板增多使凝血酶原时间假性缩短。

2.样品溶血,因红细胞中含有促凝成分,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假性缩短;脂血可导致结果观察困难,故也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质量保证】

1.正常对照

因每次使用的组织凝血活酶(兔脑、人脑、胎盘、肺组织等的浸出液)的活性不尽相同,且每次检验的条件也各异,故每天均需作正常对照。

2.检验温度

水浴温度应恒定在36~38℃,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检验周期

应在采血后4小时内完成检测,否则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假性延长。

4.调整抗凝剂比例

当红细胞比容小于20%或大于50%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应按下式调整:抗凝剂量(ml)=(100-HCT)×采血量(ml)×0.001 85。

【参考范围】

男性:11~13.7秒;女性:11~14.3秒。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3秒才有临床病理意义。

【临床意义】

1.PT延长

先天性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FDP,以及循环中存在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抑制物等。

2.PT缩短

多见于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测定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之一,它可反映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及Ⅴ、Ⅹ的活性。

【检验原理】

凝固法:在37℃条件下,以白陶土、硅化土或鞣花酸为激活剂,活化凝血因子Ⅻ和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钙离子的参与下,观察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检验方法】

1.试剂

1)4%白陶土-脑磷脂混悬液。

2)0.025mol/L CaCl2

2.样品采集

受检全血与0.1mol/L草酸钠溶液或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作1:9抗凝,充分混匀,1 500×g离心10分钟,以此制备乏血小板血浆。

3.样品检验

取玻璃小试管1支,加入受检血浆、白陶土-脑磷脂混悬液各0.1ml,充分混匀,置37℃水浴3分钟,其间轻轻摇动数次。加入0.025mol/L氯化钙溶液0.1ml,立即启动秒表,将受检样品在37℃水浴中不断轻轻摇动,约30秒时取出,记录受检样品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间,重复上述检测,取平均值。

【方法学评价】

离心时间及特殊的样品类型均会对检测构成影响(详见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质量保证】

1.正常对照

为保证白陶土(对凝血因子缺乏较为敏感)、硅化土(对狼疮抗凝物较为敏感)或鞣化酸(对肝素较为敏感)的质量,每天应以正常人混合血浆做正常对照。

2.检验温度

水浴温度应恒定在36~38℃,受检血浆温浴时间不得短于3分钟。

3.检验周期

应在采血后4小时内完成检测,否则可使结果假性延长。

4.调整抗凝剂比例

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参考范围】

男性:(37±3.3)秒;女性:(37.5±2.8)秒。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超过10秒才有病理意义。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

主要见于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激肽释放酶原(P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缺乏症,也可见于凝血因子Ⅴ、Ⅹ、Ⅱ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等。

2.APTT缩短

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凝期、血栓性疾病及血小板增多症等。

三、凝血酶时间测定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测定主要用于纤溶治疗的监测;过筛检测纤维蛋白原缺陷、循环中有肝素、类肝素的存在等。

【检验原理】

凝血酶法: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凝血酶时间。

【检验方法学】

1.试剂

凝血酶溶液用生理盐水调节至使正常血浆的凝固时间在16~18秒为宜。

2.样品采集

受检全血与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或0.1mol/L草酸钠溶液作9:1抗凝,充分混匀,1 500×g离心10分钟,以此制备乏血小板血浆。

3.样品检验

取玻璃小试管1支,加入受检血浆0.1ml,置37℃水浴中,再加入凝血酶溶液0.1ml,立即启动秒表,轻轻摇动试管,记录血浆凝固时间,重复上述检测,取平均值。

【方法学评价】

离心时间及特殊的样品类型均会对检测构成影响(详见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质量保证】

1.正常对照

每次使用的凝血酶试剂的活性不尽相同,故应以正常人混合血浆作正常对照。

2.检验温度

水浴温度应恒定在36~38℃,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使凝血酶时间延长。

3.检验周期

应在采血后4小时内完成检测,否则可使凝血酶时间假性延长。

【参考范围】

16~18秒。

【临床意义】

TT延长指超过正常对照3秒,主要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及F(g)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四、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代谢产物。本检测主要反映患者的继发性纤溶状态。

(一)定性试验

【检验原理】

乳胶凝集法。D-二聚体乳胶试剂是一种聚苯乙酰乳胶颗粒,它包被有高特异性的D-二聚体抗体,当血浆中D-二聚体与乳胶试剂混合,可使包被的乳胶颗粒凝聚,凝聚程度与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呈正相关。

【检验方法学】

1.试剂

1)包被D-D抗体的乳胶颗粒。

2)磷酸盐缓冲液,pH 7.35。

2.样品采集与制备

受检全血与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作9:1抗凝,充分混匀,1 500×g离心10分钟,以此制备乏血小板血浆。

3.样品检验

取D-二聚体乳胶试剂25µl置瓷板或玻璃板上,加受检血浆10µl,立即用塑料棒(直径不超过1.0cm)搅匀,持板晃动3分钟,于黑色背景下观察有无凝聚出现。同时按上法用缓冲液作阴性对照。乳胶颗粒较阴性对照明显粗大者为阳性。

【方法学评价】

1.离心时间及特殊的样品类型会对检测构成影响(详见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2.受检血浆中存在肝素及类风湿因子可干扰本检验,导致假阴性结果出现。

【质量保证】

1.为确保D-二聚体乳胶试剂的质量,每次检测均应做阴、阳性对照。

2.应在采血后4小时内完成检测,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参考范围】

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

D-二聚体升高多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创伤、妊娠、肝脏疾病及肺栓塞等;陈旧性血栓患者D-二聚体并不升高。

(二)定量试验

【检验原理】

双抗体夹心法。将一种单抗包被于聚苯乙烯塑料板上,用另一种单抗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加入待检样品后测定孔内形成特异性的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使底物显色,生色深浅与样品中心的D-二聚体含量成正比。

【检验方法学】

1.试剂和仪器

1)已包被抗体的酶标板。

2)酶标抗体。

3)酶标抗体反应助剂。

4)样品稀释液。

5)D-二聚体标准品。

6)洗涤液。

7)底物:邻苯二胺。

8)底物缓冲液。

9)30% H2O2

10)终止液:3mol/L硫酸。

11)酶标仪

2.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受检全血与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作9:1抗凝,充分混匀,1 500×g离心10分钟,以此制备乏血小板血浆。

3.标准曲线的绘制

1)用样品稀释液0.5ml将标准品复溶。将已包被有抗体的酶标板揭去封口膜后倾去保护液,并用洗涤液洗涤1次,拍干。

2)在酶标板的右侧两排孔11A~H、12A~H中,11A、12A、11B、12B 加标准品各 100µl。用样品稀释液(各孔 100µl)从11B、12B开始按倍比稀释法进行连续稀释(每一稀释度都是双孔)至 11H、12H,每孔最终体积为 100µl,37℃温育 1.5小时。

3)甩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洗4次,拍干。加酶标记D-二聚体单抗,每孔100µl,37℃温育30分钟。

4)甩去孔内酶标抗体,用洗涤液洗4次,拍干。加底物,每孔 100µl,37℃温育 15 分钟。

5)每孔加终止液50µl,于495nm波长读取吸光度值,空白对照孔调0。

6)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D-二聚体含量为纵坐标,吸光度值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样品检验

1)检测孔中每孔加90µl样品稀释液、10µl待测样品,加毕轻轻振荡酶标板,使之混匀,37℃温育1.5小时。

2)余同标准曲线绘制步骤“3)~5)”。

3)用样品孔双孔吸光度的平均值,查曲线得D-二聚体含量,乘稀释倍数获最初含量。

【方法学评价】

酶标免疫吸附试验是检测D-二聚体含量的经典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但因方法学繁琐,检验周期长,故不适合急诊检验。

【质量保证】

1.第一份样品与最后一份样品的加样时间相隔不宜超过15分钟,包括标准曲线在内不超过20分钟。

2.加标准品和待测样品温育1.5小时后,第一次洗涤时,切勿使洗涤液溢出,以免孔与孔之间交叉污染而影响定量的准确性。

3.血浆样品常温下保存8小时,4℃下4天,-20℃以下1个月,临用前37℃复溶。

4.操作过程中尽量少接触酶标板的底部,以免影响板的光洁度而给检测带来误差。读数前用纸轻轻擦去底部水迹。

5.如D-二聚体含量超过标准品上限值,则将样品作适当稀释后再检测,结果则需再乘稀释倍数。

【参考范围】

0~0.25mg/L。

【临床意义】

同D-二聚体定性试验。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是反映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

【检验原理】

乳胶凝集法。用抗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抗体包被的乳胶颗粒与待检血浆混合,阳性者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检验方法学】

1.试剂及器材

1)鼠抗人FDP单抗包被的乳胶颗粒悬浮液。

2)甘氨酸缓冲液。

3)FDP阳性、阴性对照溶液。

4)专用纸片反应板。

5)混匀用塑料小棒。

2.检验方法

1)样品稀释:

待检样品需先作两个稀释度:①1:2:血浆 50µl加甘氨酸缓冲液 50µl。② 1:8 :血浆 50µl加甘氨酸缓冲液 350µl。

2)加待检样品:

每个稀释度各取20µl,加于纸片板的相邻环形圈内。

3)加对照品:

各取20µl阴、阳性对照品于各自环形圈内。

4)加单克隆抗体:

每个环形圈内各加20µl单抗抗体。

5)混匀:

每个环形圈各取一根混匀搅拌棒将两液混合,然后轻轻地旋转纸片板3分钟。

3.观察结果

待测样本与阴、阳性对照比较,若2个稀释度均与阴性对照一样不产生凝集,则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小于5mg/L;若1:2出现凝集而l:8不凝集,则5~20mg/L之间;若2个稀释度均出现凝集,则大于20mg/L。

【方法学评价】

本法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的阈值为2.5mg/L,超过1:8阳性时,则其浓度大于2.5mg/L×8(稀释倍数);类风湿因子强阳性时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质量保证】

1.试剂

试剂应储存于2~8℃,用前取出置于室温5分钟方可使用;使用包被抗体的乳胶悬液前须充分混匀。

2.样品保存

待检血浆室温保存8小时,2~8℃24小时,-20℃ 1个月。

【参考范围】

< 5mg/L。

【临床意义】

FDP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亢进,也可见于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栓塞、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心、肝、肾疾病及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等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

六、出血时间测定

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BT),本检测反映皮肤与毛细管的相互作用,包括血小板黏附、血小板活化和释放以及血小板聚集等。

【检验原理】

模板刀片法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在上臂加压的条件下,用标准化的出血时间测定器(刀片的长度、宽度及刺入皮肤的深度恒定)在肘部皮肤制造一个标准化的伤口,测定伤口血液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

【检验方法学】

1.器材

1)血压计。

2)出血时间测定器:双刀片弹簧装置,刀片长6mm,刺入皮肤深约为1mm。

3)洁净滤纸。

4)秒表。

2.操作方法

1)血压计袖带缚于上臂,加压维持在成人5.3kPa(40mmHg),儿童 2.6kPa(20mmHg)处。

2)在肘前窝凹下两横指处作常规消毒,轻轻绷紧皮肤,将出血时间器置于皮肤表面,按其按钮,使刀片刺入皮肤,启动秒表。

3)每隔0.5分钟用洁净滤纸吸取流出的血液,直至出血自然停止,记录出血终止时间。

【方法学评价】

DuKe法不适合作为术前凝血功能筛查的手段,已被废弃;出血时间测定器法因刺入皮肤的长度和深度均固定,能较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故现已被推荐使用。

【质量保证】

1.患者在检测前应休息10分钟,血压计的压力必须维持在要求的水平。

2.刀片的长度与前臂应平行,这样符合前臂神经和血管的解剖。

【参考范围】

(6.9±2.1)分钟。

【临床意义】

1.BT延长

见于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以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和血小板无力症;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vWD)、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DIC等;还可见于血管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BT缩短

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但不敏感。

七、血小板计数

见血液一般检验技术。

(李 健 张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