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标本采集与染色技术

一、血液标本采集

(一)标本采集准备

常规静脉采血时要求保证患者安全,并有利于静脉定位和标本采集。目前,大多数静脉采血是采用双向多重采样针,能通过负压方式将血液分配到盖子颜色不同的采血管中。盖子的颜色提示试管内添加剂不同、用途不同,具体可见表2-1。

若需要采集多种不同用途和类型血液标本,采血顺序为:①无菌黄色盖;②淡蓝色盖;③红色盖;④金黄色或红灰色盖;⑤绿色盖;⑥紫色盖;⑦灰色盖。其他颜色盖子的采血管应排在以上序列后。通常,首先采集血培养标本,以防细菌污染无菌试管。其次采集凝血检验标本,以防其他试管中抗凝剂或促凝剂污染枸橼酸钠抗凝试管;若仅做凝血检验,应采用淡蓝色盖试管,若使用蝶形针采集标本时,必须丢弃第一管血液,以防采血量不足。EDTA作为抗凝剂,会与钙离子和许多金属离子结合而影响许多检验的结果,如导致钙假性减低、钾假性增高,因此EDTA抗凝管尽可能放在其他抗凝管后采集。含草酸钾的灰色盖试管在采集标本时应特别注意,可能会导致血钾假性增高和细胞膜损伤,若添加了氟化钠还会导致血钠假性增高,并抑制许多酶的活性。

1.抗凝剂

抗凝剂能防止血液凝固。EDTA钠盐或钾盐能与钙离子结合,而抑制凝血过程。其他添加物,如枸橼酸钠、草酸钾、聚茴香脑磺酸钠(SPS)也能与钙结合。肝素钠盐、锂盐或铵盐能防止凝血酶原转为凝血酶而起到抗凝作用,应注意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恰当,且采血后抗凝剂须与血液充分颠倒混匀。

抗凝剂选择与检验项目有关,EDTA能良好地保存细胞完整性,防止血小板聚集,适用于血涂片染色,但干扰凝血试验。枸橼酸盐抗凝剂适用于凝血试验。SPS适用于血培养,能抑制免疫系统某些补体破坏血源性细菌的作用,并能中和抗体。肝素最适用于血浆化学成分测定和血气分析。草酸钾和氟化钠或碘乙酸组合适用于血糖测定项目。

2.促凝剂

促凝剂能促进血液凝固。通常情况,血清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需要60分钟,当添加促凝剂后可缩短至30分钟。凝血酶能直接缩短凝固时间,适用于急诊血清化学分析。玻璃或硅化物能提供更多的血小板活化接触表面。促凝剂常黏附在试管一侧,所以采集的标本应颠倒混匀5次,使血液与促凝剂充分接触。

3.聚合凝胶

聚合凝胶也称为触变胶,是一种合成物质,其密度介于细胞和血清或血浆之间。当标本离心后,胶体能起到分隔下层细胞和上层血清或血浆的作用。如用于测定血钾的淡绿色盖试管,胶体能防止血浆被红细胞中钾污染,从而使血钾测定结果更可靠。

表2-1 负压采血管盖子颜色、添加剂和用途

(二)静脉采血

静脉采血(venipuncture)是最常用采血技术,在静脉采血步骤中最重要的是患者身份的识别。需核对患者身份和申请单(门诊)信息或病历号(住院)信息的一致性。静脉采血有针筒采血法和负压采血法。大多数患者采用负压法采血,少数血管脆性差的患者可采用针筒法采血。以针筒采血法为例进行介绍。

1.操作步骤

(1)采血人员准备:仔细阅读患者申请单,决定采血量,准备每个试验所需的试管,并按一定顺序排列。

(2)患者准备:要求患者坐在采血台前。将前臂放在检验台上,掌心向上,并在肘下放一枕垫。卧床患者,要求前臂伸展,暴露穿刺部位。常用采血位置是肘前弯曲处静脉。

(3)采血人员手消毒,并戴上手套。

(4)使用压脉带:在采血部位上端(通常离采血部位7.5~10cm处),将压脉带绕手臂一圈,用右手握住末端,用左手握住另一端形成一个十字。要求患者握紧和放松拳头几次,使静脉隆起。压脉带应能减缓远端静脉血液回流,但又不能紧到压迫动脉血流。

(5)确定穿刺部位:采用左手示指,触摸进针部位的静脉。

(6)检查器材:打开一次性注射器包装,左手持针头下座,右手持针筒,将针头和针筒紧密连接,并使针头斜面对准针筒刻度,抽拉针栓检查有无阻塞和漏气。最后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备用。使用前,保持针头无菌状态。

(7)消毒皮肤:按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的顺序,用浸过碘酊或(碘酒+乙醇)的棉签消毒皮肤,待干。

(8)重新使用压脉带:为了防止血液浓缩或溶血,在消毒皮肤前可取下压脉带,此时,需重新再次扎上压脉带。如果操作熟练,即静脉定位、消毒、待干、检查器材和进针的总计时间不超过30~60秒,可省略重新使用压脉带的步骤。

(9)实施进针:取下针头无菌帽,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头下座。保持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呈0°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确认穿刺入静脉中心位置,并沿着静脉走向将针头推入10~15mm。

(10)放松压脉带:用左手缓缓向后拉注射器针栓,见少量回血后,松开压脉带。然后,向后拉针栓达到需要的血液量。

(11)防止血肿:用干脱脂棉压住进针部位,迅速向后拔出针头。要求患者紧按住干脱脂棉3分钟,并保持手臂自然伸展状态。不能弯曲手臂,以免形成血肿。

(12)移入试管:从注射器上取下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到达标记处。含抗凝剂试管,应按各具体要求,迅速轻轻颠倒混匀数次。防止溶血和泡沫产生。切忌振荡试管。

(13)针头处理:将一次性针头和针筒放入锐器盒中。

(14)标记试管:在试管上贴上标签,注明患者姓名、采集日期、门诊或住院号。

(15)关心患者:检查穿刺部位出血是否停止,并为患者贴上创可贴。

(16)运送标本:在规定时间内,将标本送达实验室。

2.注意事项

(1)患者准备:

①心理准备:采血前应向患者耐心解释,以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心理。②意外处理预案:如遇个别患者进针时或采血后发生眩晕,应立即拔出针头,让其平卧休息片刻,即可恢复。必要时可给患者嗅吸芳香酊、针刺(或拇指压掐)人中和合谷等穴位。若因低血糖诱发眩晕,可立即静注葡萄糖或嘱患者服糖水即可。如有其他情况,应立即找医生共同处理。

(2)确定静脉:

如果肥胖患者的静脉暴露不明显,可以左手示指经碘酊、乙醇消毒后,在采血部位触摸,发现静脉走向后凭手感的方向与深度试探性穿刺。

(3)器材准备:

静脉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针筒内是否有空气和水分。所用针头应锐利、光滑、通气,针筒不漏气。抽血时针栓只能向外抽,不能向静脉内推,以免形成空气栓塞,造成严重后果。

(4)压脉带压迫时间:

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要求不超过1分钟,绑扎不能过紧,以避免淤血和血液浓缩,影响部分检验结果,如造成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增高。

(5)掌握进针手感:

不能从静脉侧面进针。针头进入静脉感觉是:皮肤有一定阻力,而静脉壁阻力较小,更富弹性。

(6)防止凝块和溶血:

血液加入抗凝试管中应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以达到抗凝目的;无需抗凝时则将血液直接注入试管中。防止血液标本溶血,因为溶血后标本不仅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减低,还会使血清(浆)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7)及时送检: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检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尽快检测。抗凝静脉血可稳定8~12小时,如不能及时测定,应将其置于较稳定的环境中。测定前,若标本从冰箱内取出,需恢复至室温状态,混匀后再测定。用于生物化学检查的标本若不能及时检查,应将血清或血浆与细胞分离,进行适当的处理。

(8)保证生物安全:

整个采血过程保证生物安全。一次性器材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再次使用。

(9)负压采血法:

在抽血过程中,若使用一次性负压采血装置,当针头进入血管后会见少量回血,将负压采血管插入采血针中,因试管内负压作用,血液自动流入试管,到达采血量刻度后拔出试管即可。

(三)皮肤采血

皮肤采血法(skin puncture)是常用的采血法之一,适用于静脉采血不可能或不建议的情况,也可用于出血时间测定、快速血糖测定或代替动脉血气的标本采集。

1.操作

(1)检查器材:

仔细阅读患者申请单,决定采血量,准备每个试验所需的试管。取微量吸管和乳胶吸头相连,检查连接处是否漏气,或取一次性微量吸管备用。

(2)确定部位:

婴幼儿选择足跟采血,其他患者选择中指、环指或耳垂。

(3)按摩充血:

轻轻按摩皮肤或用热毛巾温暖皮肤,使局部组织自然充血。

(4)消毒皮肤:

用75%乙醇脱脂棉球或碘酊脱脂棉球擦拭采血部位皮肤,待干。

(5)穿刺进针:

用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采血部位使其皮肤和皮下组织绷紧,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采血针自指尖腹内侧迅速刺入,深度2~3mm,立即出针。

(6)拭去血滴:

待血液自然流出或稍加压力流出后,用干脱脂棉擦去第一滴血。

(7)吸取血量:

血液自然流出时,用微量吸管吸血至10μl刻度,然后用干脱脂棉压住伤口止血。如血流不畅,可以用左手自采血部位远端向指尖稍施压使血液流出。

(8)止血压迫:

采血完成后,用干脱脂棉压住采血部位止血,若有可能,贴上创可贴。

(9)血液稀释:

用干脱脂棉擦净微量吸管外部后,将吸管伸入装有稀释溶液的试管底部,慢慢排出吸管内的血液,并用上清液冲洗管内余血3次,最后将试管内的液体混匀。

2.注意事项

(1)采血准备:

①患者准备:在采集标本前,应使患者尽量保持平静,减少运动。住院患者应尽量在早晨卧床时采血。尽量避免药物及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②采血顺序:在进行多项检查时,采集血液标本的顺序是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计数与分类。③采血部位:所选择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除特殊情况外,不要在耳垂、示指、拇指采血。半岁以下婴幼儿因手指小,可自拇指、脚趾或足跟内、外侧缘采血;严重烧伤者可选皮肤完整处采血。

(2)消毒要求:

皮肤消毒后,应待乙醇或碘酊挥发后采血,否则流出的血液不易成滴。

(3)生物安全:

因试验具有创伤性,必须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采血部位感染,做到一人一针一管,避免交叉感染,最好用一次性采血针。

(4)进针技术:

进出针速度要迅速,伤口要有足够深度。

(5)标本质量:

因第一滴血混有组织液,应擦去。如血流不畅切勿用力挤压,以免造成组织液混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如采血用于自动血液分析仪,最好以优质无菌纸巾擦血,以免棉纤维混入,造成仪器堵孔。

(6)器材校准:

微量吸管应定期进行校准,容量误差 ≤ 1%。血液充入管内的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出现气泡,血液弯月面达到刻度线处即可。

(7)检测时间:

标本采集后应及时测定,最好在2小时内完成,不宜在冰箱内存放。

二、血涂片制备

血涂片制备(preparation of blood smears)是显微镜血细胞形态观察的前提。

1.操作

(1)血标本:

①静脉采血标本:用EDTA·K2抗凝1~2小时内的标本,使用玻棒、毛细管、注射针头等在距载玻片一端1cm处加1滴抗凝血,直径约4mm;②皮肤采血标本:选择第3、4手指,并先采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再采血1滴置清洁玻片上用于血涂片制备。

(2)推片:

左手平执载玻片,或放在类似桌子等平坦地方,右手持推片从后方移动接近血滴,使推片与载玻片呈30°~45°角,用均匀速度向前将血液推成厚薄适宜的血涂片,血涂片应呈舌状,头、体、尾三部分,且清晰可见。所有血液必须在推片到达末端前用完。贫血患者推片速度要快。

(3)干燥涂片:

①空气干燥:将推好的血涂片在空气中晃动,使其迅速干燥;②加热干燥:握住涂片,在距离酒精灯或Bunsen灯火焰上方50mm处晃动,但不能直接对着火焰。

(4)标记信息:

在载玻片的一端用记号笔编号,注明患者姓名或门诊/住院号。

2.注意事项

(1)采血:

①不能采集示指或拇指血液、感染部位血液和耳垂部位血液。②不能使用肝素抗凝标本。

(2)玻片:

必须清洁、干燥、无尘。新玻片应在清洁液中浸泡过夜,然后用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已用过玻片应在60℃清洁液中加热20分钟,然后用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边缘破碎、表面有划痕的玻片不能再用。使用玻片时,只能手持玻片边缘,切勿触及玻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中性和无油腻。

(3)推片:

许多因素可影响血涂片的厚度,针对不同患者应有的放矢,对血细胞比容高、血黏度高的患者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和慢推,而贫血患者则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和快推。涂片质量不佳和可能的原因见表2-2。

表2-2 涂片质量不佳和可能原因

(4)固定:

血涂片干透后方可固定染色,否则细胞尚未牢固地吸附在玻片上,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三、血涂片染色

(一)瑞特染色法

1.原理

瑞特染色(Wright stain)液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溶解于甲醇而成。不同的细胞因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同,其中,碱性(阳离子)染料能与细胞内酸性物质,如核酸(DNA和RNA)、核蛋白、嗜碱性颗粒、中性颗粒等阴离子结合染成蓝灰色。酸性(阴离子)染料能与细胞内碱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等阳离子结合染成橘红色。

2.试剂

(1)瑞特染液(Ⅰ液):

含瑞特染料1.0g、纯甲醇[分析纯(AR)级以上]600ml、甘油15ml。将全部染料放入清洁干燥的乳钵中,先加少量甲醇慢慢地研磨(至少30分钟),以使染料充分溶解,再加一些甲醇混匀,然后将溶解的部分倒入洁净的棕色瓶内,乳钵内剩余的未溶解的染料,再加入少许甲醇细研,如此多次研磨,直至染料全部溶解,甲醇用完为止。再加15ml甘油密闭保存。

(2)磷酸盐缓冲液(Ⅱ液,pH 6.4~6.8):

含磷酸二氢钾(KH2PO4)0.3g、磷酸氢二钠(Na2HPO4)0.2g、蒸馏水加至1 000ml。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塞紧瓶口贮存。如无缓冲液可用新鲜蒸馏水代替。

3.操作

(1)画线:

待血涂片干透后,用蜡笔在两端画线,以防染色时染液外溢。

(2)加染色:

将玻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Ⅰ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涂片。

(3)加缓冲液:

0.5~1分钟后,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Ⅱ液),轻轻摇动玻片或用吸球对准血涂片吹气,使染液充分混合。

(4)冲洗玻片:

5~10分钟后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

(二)瑞-吉染色法

1.原理

瑞-吉染色(Wright-Giemsa stain)法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吉姆萨染色法提高了噻嗪染料的质量,加强了天青的作用,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清晰,而胞质和中性颗粒则着色较差。

2.试剂

(1)Ⅰ液:

含瑞特染料1g、吉姆萨染料0.3g、甲醇500ml、中性甘油10ml。将瑞特染料和吉姆萨染料置洁净研钵中,加少量甲醇,研磨片刻,再吸出上液。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摇3分钟,共5天,存放1周以后即能使用。

(2)Ⅱ液:

即磷酸盐缓冲液(pH 6.4~6.8)。包含无水磷酸二氢钾6.64g、无水磷酸氢二钠2.56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pH,加水至1 000ml。

3.操作

操作步骤同瑞特染色法,只是染色时将瑞-吉复合染液Ⅰ液和Ⅱ液替代瑞特染液和磷酸盐缓冲液。

(三)方法学评价

1.干扰因素

(1)标本部位:

不能采用的标本:①示指或拇指血液;②感染部位血液,如甲沟炎;③耳垂部位血液,含单核细胞太多。不能使用肝素抗凝标本。

(2)载片质量:

要制备良好的血细胞涂片,玻片必须清洁、干燥、无尘。新玻片应在清洁液中浸泡过夜或已用过的玻片应在60℃清洁液中加热20分钟,然后用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边缘破碎、表面有划痕的玻片不能再用。使用玻片时,只能手持玻片边缘,切勿触及玻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中性和无油腻。

(3)涂片质量:

①干燥性:干透后方可固定染色,否则细胞尚未牢固地吸附在玻片上,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②血膜分布:低倍镜下观察血涂片应厚薄适宜,细胞不重叠,头尾及两侧有一定空隙,一些体积大的特殊细胞常在血涂片尾部出现。如有可能,干燥后血涂片先用中性树胶封片后再观察,不仅能长期保存血涂片,而且观察效果更佳。

(4)染液质量:

新鲜配制的染液偏碱,染色效果较差,经在室温下贮存一定时间,亚甲蓝逐渐转变为天青B后方可使用,这一过程称染料成熟。放置时间愈久,天青愈多,染色效果愈好,但必须盖严瓶口,以免甲醇挥发或氧化成甲酸。甲醇必须用AR(无丙酮)。染液中也可加中性甘油3ml,防止甲醇挥发,使细胞染色较清晰。

(5)操作规范:

应规范操作,操作不当会影响血片质量(表2-3)。

表2-3 血片染色操作不当后果

2.质量保证

(1)涂片制作:

质量不佳包括:①不规则间断和尾部太长,因推片污染、推片速度不连续、载玻片太脏造成;②有空洞,因载玻片污染脂肪、油脂造成;③白细胞和血小板尾部分布不规则,因制片技术差造成;④涂片太长或太短,因推片角度不佳造成;⑤涂片没有尾部,因血滴太大造成;⑥涂片很短:因血滴太小造成;⑦涂片没有边缘空隙,因推片太宽造成;⑧有细胞退变现象,因固定延迟、固定时间太短、甲醇污染造成。

(2)涂片厚度:

影响因素包括:①血滴大、血黏度高、推片角度大、推片速度快则血涂片厚,反之则血涂片薄;②对血细胞比容高、血黏度高患者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而贫血患者则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③推片时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3)染色色泽:

质量不佳包括:①太蓝,因涂片太厚、冲洗时间太短、中性水pH太高、染色时间太长、稀释染液重复使用、贮存染液暴露于阳光造成;②太红,因冲洗时间太长、中性水pH太低、贮存染液质量不佳、涂片干燥前加封片造成;③太淡,因染色时间太短、冲洗时间太长造成;④染料沉积,因染料沉淀、染液未过滤、涂片太脏造成;⑤蓝色背景,因固定不当、涂片未固定贮存过久、使用肝素抗凝剂造成。

加染液应适量,过少则易蒸发沉淀,一旦染料沉积在血涂片上,则不易冲洗,使细胞深染不易检查。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冲洗,以防染料沉着在血涂片上。冲洗时间不能过久,以防脱色。冲洗完的血涂片应立放于支架上,防止剩余水分浸泡脱色。

(4)染色时长:

染色需要时间的长短与染液浓度、室温及细胞量有关。染液淡、室温低、细胞多则染色时间长;反之,可减少染色时间。必要时可增加染液量或延长时间。冲洗前,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有核细胞是否染色清楚,核质是否分明。每批染色液和缓冲液均需试染,以便掌握染色时间和加缓冲液比例。血细胞中各种有机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对染色环境中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染色环境偏酸,增强伊红着色,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染色偏红,核呈淡蓝色或不着色;染色环境偏碱,增强天青着色,所有细胞呈灰蓝色,颗粒呈深蓝;嗜酸性颗粒呈暗褐,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呈紫黑色,故应使用新鲜配制的中性水。如血涂片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用甲醇冲洗2次,并立即用水冲掉甲醇,待干后复染。染色太蓝,在含1%硼酸95%乙醇溶液冲洗2次,用中性水冲洗,待干镜检。染色过淡,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创造良好染色环境后加染液,或加染液与缓冲液混合液,不可先加染液。

(胡晓波 丛玉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