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令根周围血管病临证治验
- 高杰主编
- 2772字
- 2025-03-15 04:06:13
二、中医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一)中医学对周围血管疾病病机的认识
我们在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以“瘀”为主的病因病机理论,全身上下之经脉血络,无论是在周围血管病变的哪一阶段均含有“瘀血”的病变,且因瘀而成病。无论是外伤、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均可导致血行不畅和血液瘀滞,造成四末经脉不通而发为周围血管疾病。因而通过活血化瘀法疏通经脉、濡养肢体,则本病可解也。我们在临床上总结出活血化瘀十二法,适用于以下疾病:①各种原因所致的动脉闭塞和栓塞,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雷诺病、大动脉炎和急性动脉栓塞;②各种静脉循环障碍,如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静脉曲张;③急性血管炎症,常与清热解毒药配合使用,以控制血管炎性病变;④周围血管疾病稳定阶段,以活血化瘀法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并进一步清除血管炎症。
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机体,虽然血管病变多数在血管的某一局部,但与脏腑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功能失职,会出现运血无力、统摄无权、疏泄失常,使血液不能正常运行而发生病变。反之,血液瘀阻后,也会使脏腑失去濡养而虚损。气血盛衰与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如肾阳虚易受外寒,寒凝脉络,肢体末端失于温煦濡养,则出现患肢冰凉、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病等。如果气虚血瘀,则易出现肿胀、疼痛,进而发生肢端坏死。
由于治疗的作用或正气来复则邪气衰退;或因失治误治,导致邪愈盛、正愈衰,等等。这些因素都可导致周围血管疾病的邪正相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是邪气渐衰、正气来复,表现为侧支重建或者血管再通,病情逐步稳定而痊愈;一是邪气愈来愈盛,由瘀化热,由热成毒,使正气愈来愈弱,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也有正邪相持缠绵者,则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
(二)周围血管疾病常见症状的中医辨析
引起疼痛的原因众多,如气滞、寒凝、热灼等可导致疼痛,而湿滞、气血不荣、阴虚阳亢亦可引起疼痛。气滞血瘀是周围血管疾病的总病机,无论什么原因,最后导致血瘀者即可引起疼痛。我们临床治疗时主要针对血瘀,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血运行,其基本特点是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夜间尤甚。因夜间阳气入脏,阴气用事,血凝寒重,故夜间疼痛尤甚。除此之外,疼痛尚与肢体的位置、温度及运动有关。例如,周围环境寒冷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疼痛可加重,并且在行走运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此类患者肢体抬高时疼痛亦可加重。
酸胀则是由于筋肉失养或水湿停滞所致。麻木是一种肌肤感觉障碍,表现为反应迟钝,亦为气血虚少、肌肤失养,或血瘀气滞、气血不达所致。而肺气不宣、脾气转输失常、肾失开阖、三焦决渎失职,水湿内停则发为水肿,其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在人体气虚、阳气不足,或寒凝、气血瘀滞时,因“气主煦之”“阳虚则寒”,故人体皮温降低,当热邪为患或湿热下注时则皮温升高。血不荣肤、血虚有寒,则肤色苍白;热邪侵袭,燔灼肌肤,则肤色发红;血瘀脉道,则皮色紫红或青紫;肌死肉枯,则肤色黑黧。湿热瘀滞、郁久化热、热腐成脓,则成溃烂坏疽。另外,经脉瘀阻,血不循常道,加之湿秽污浊积聚,亦可导致溃烂坏疽。
(三)周围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周围血管疾病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证候及临床表现。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发病初期可能是寒凝经脉、气滞血瘀,引起肢寒、怕冷、足部皮色发白、疼痛等症状。发展到寒化为热、热盛肉腐时,就会出现溃脓坏死。因此在治疗时,要辨清病证,掌握病机,综合分析局部与全身情况,采用内治与外治配合的方法,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如丹毒等(热毒证),宜清热解毒、凉血清营,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或清营解毒汤等,外用解毒洗药熏洗患处或外敷大青膏等,此类方药具有明显的抗炎解毒作用,可迅速控制感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湿热证),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内服四妙勇安汤加味、安宫牛黄丸,同时使用溶栓疗法,结合应用硝矾洗药等熏洗热罨患肢,可迅速消除下肢瘀血肿胀,明显提高疗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若严重肢体缺血,特别怕冷发凉,患肢呈苍白色(阴寒证),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内服阳和汤加味,应用回阳止痛洗药、温脉通洗药等熏洗患肢,可明显改善患肢血液循环障碍。
下肢慢性蜂窝织炎、慢性丹毒、静脉曲张并发慢性炎症等,局部皮肤红肿发硬,宜活血化瘀,佐以清热利湿,内服活血通脉饮、西黄丸等,应用硝矾洗药、解毒散瘀洗药煎汤趁热熏洗、热罨患处,外涂丹参酊等,对消除慢性炎症有良好效果。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意义
对于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如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施行血管重建手术可迅速改善肢体缺血状态。对于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施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除和静脉瓣膜矫正手术等,可有效消除下肢静脉淤血状态。对于严重的肢体缺血性坏疽,可施行坏死组织切除和不能完全避免的截肢手术。对于周围血管损伤,可施行血管吻合术、血管修补术和血管搭桥术等。这些手术治疗,与中医药辨证论治相结合,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改善患者全身情况,预防和治疗手术并发症。
另外,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等,需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予输液、输血等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防治休克。这些都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五)现代医学对中医药治疗的支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诊断、治疗手段日新月异,使中医学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更加多样化,治疗效果也更加显著。
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进步,使传统中医命名更加细化,治疗更有针对性。在中医命名中,脱疽是指可能会发生肢端坏疽的一类疾病,其中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等。但这些疾病在治疗时,方法不尽相同,在现代医学诊断的辅助下,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淋巴性水肿等)及臁疮(下肢静脉溃疡、免疫性血管炎溃疡等)这些疾病的诊治当中。尤其是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近年来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深入,我们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分期方式,从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论证了迁延期的存在,并证实中医药治疗在迁延期确有优势。
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进步能够弥补单纯中医药治疗的不足。例如糖尿病足引起的脱疽,如果局部缺血严重,就需要先开通血管,改善供血,这样不但能增加创面愈合的概率,还能缩短治疗时间;对于预防臁疮(下肢静脉溃疡)的复发,采用手术截断交通静脉支的方法,优于单纯应用中医药;对于缺损较大的创面,负压引流技术与中药灌洗液合用能有效控制感染,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急斩之”理论的早期离断思维,巧妙地结合了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优势,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同时降低截肢平面,尽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