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令根周围血管病临证治验
- 高杰主编
- 2361字
- 2025-03-15 04:06:16
二、利湿化痰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血瘀是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病机,而应用活血化瘀治疗此病也形成了诸多宝贵经验,对血管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疗效并不满意,李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部分患者的病机尚有痰瘀因素,辨证使用利湿化痰方法,取得了满意疗效。以下介绍李老利湿化痰法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一)古代中医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认识
1.动脉疾病
这类疾病属于中医“脱疽”范畴,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素问》论及脱疽的几种病因,如痰湿、寒邪等;《灵枢》认为气血衰败和气滞血瘀是本病的病因病机。明代薛己《外科枢要》详论脱疽,认为脾肾损伤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进一步详述了脱疽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及其预后,指出膏粱厚味和房劳过度导致脾肾虚衰,从而发生脱疽。
2.下肢肿胀类疾病
中医学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急性淋巴管炎、淋巴水肿等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征,可将其归属为“脉痹”“瘀血流注”“肿胀”“股肿”等范畴。《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久劳,热气盛,为湿热所折,气结筋中”“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景岳全书》中记载有流注之证,其描述符合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记载了产后肿胀的病例,这与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极为类似。唐容川《血证论》对股肿有详细论述,不但记载其临床表现,而且提出了重要的治疗方法。
3.血栓性浅静脉炎
《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了“㾫病”:“此由春冬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肉瘀所作也,宜五香连翘汤……仍敷丹参膏”。这种被称为“㾫病”的症状,颇为类似今天所说的血栓性浅静脉炎。
4.下肢溃疡
江瓘《名医类案》记载了臁疮(下肢溃疡)的证候及治法:“一人臁疮三年矣,色黯肿硬,恶寒发热,饮食少思,形体消瘦……此脾气虚寒,用补中益气加干姜、肉桂,五十余剂而愈。”《医宗金鉴》总结道:“臁疮当分内外臁,外臁易治内难痊,外属三阳湿热结,内属三阴虚热缠。”
5.下肢静脉曲张及血管瘤
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记载了“筋瘤”“血瘤”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与下肢静脉曲张和血管瘤颇为类似。《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二)关于痰的认识
1.痰的概念
中医学所说的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痰亦称有形之痰,指我们平时咳出之痰,为肺和呼吸道的分泌物。而广义之痰亦称无形之痰,是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弱,无法正常运行津液,以致体液停留积聚于脏腑或经络之间。其无形而善变,故有“痰生百病”之说。痰和瘀是中医学的两大病理产物,为临床各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可单独为病,亦可互为因果,共同致病。
2.痰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中医认为痰是由水湿津液凝聚而成,其性黏稠,而现代实验研究亦证明痰浊患者血流呈高黏、高凝、血瘀状态。同时患者血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亦升高。由于血液黏度增高,微循环易发生障碍,甚至出现微血栓,这就是痰浊造成的血液流变学后果。
3.痰与免疫系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痰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第一,免疫活性细胞的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故障都可造成免疫功能失调,从而形成痰浊之病理基础,引发相关疾病;第二,在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活动异常时亦可出现痰浊证,一些免疫复合物因其大小、性质、浓度的改变,或因机体清除功能差,沉积于组织器官中,从而引起相关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4.痰与周围血管疾病的关系
①痰与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研究证明痰浊与动脉硬化关系密切,临床中ASO患者亦多有痰浊之症状表现;②痰浊与免疫性血管疾病: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红斑肢痛症、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属中医难治之“怪病”,多表现为痰浊之证,临床中以利湿化痰治疗常可收到良好效果;③痰与淋巴回流障碍性疾病:淋巴液回流障碍常积聚于组织间,与中医之痰极为相似,临床应用活血法治疗时因血流增加、血管扩张,淋巴液反而增加,效果常适得其反,而应用利湿化痰之法常可收到较好疗效;④痰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一些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静脉回流障碍或静脉血液倒流常造成肢体肿胀,而此时应用利水消肿之法常可收到较好效果。
(三)化痰方法
1.疏肝散寒,祛风化痰
方药:钩藤,柴胡,延胡索,吴茱萸,生姜,白芍,甘草,浙贝母。
主治:游走性浅静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红斑性肢痛症、变应性血管炎等。
2.益气养阴,清热化痰
方药: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浙贝母。
主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动脉炎、雷诺病等。
3.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半夏、陈皮。
主治:血栓性浅静脉炎、游走性浅静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变应性血管炎等。
4.健脾和胃,利湿化痰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猪苓,车前子,瞿麦。
主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浅静脉炎、游走性浅静脉炎、变应性血管炎等。
5.活血化瘀,利湿化痰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
主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浅静脉炎、游走性浅静脉炎、淋巴系统疾病、大动脉炎、雷诺病、结节性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变应性血管炎等。
6.清热解毒,利湿化痰
方药:茵陈赤小豆汤(验方)。处方:茵陈,赤小豆,生薏米,苍术,黄柏,苦参,防己,泽泻,佩兰,木通,栀子,甘草。
主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浅静脉炎、游走性浅静脉炎、红斑性肢痛症、变应性血管炎等。
7.补肾温阳,利湿化痰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五苓散加减。处方:地黄,茯苓,山药,山茱萸(酒炙),牡丹皮,泽泻,桂枝,牛膝,车前子(盐炙),附子(炙),半夏,白术,干姜(炮),炙甘草,猪苓。
主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系统疾病、大动脉炎、雷诺病、结节性动脉炎、变应性血管炎等。
(郭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