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国际公认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亟待遏制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正如200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主席Alberti教授在巴黎第18届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开幕式上所呼吁的:“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预防胜于治疗)。”2014年6月7日,Lancet(《柳叶刀》)也强调:“糖尿病预防每延迟1年,就会增加1 000万糖尿病患者。”当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15个专项行动中,糖尿病防治首次列入其中,足以证明糖尿病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政府、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社会、家庭、个人、媒体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个体更要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提高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和行为。
纵观世界医学史,我国中医对糖尿病(消渴)的认识最早,论述最详,两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素问·奇病论篇》的论述最有代表性,含义深刻,甚至已有糖尿病前期(脾瘅)的概念。近年来,国内外糖尿病防治研究进展迅猛,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不断涌现,有关糖尿病的指南、共识等也不断更新。然而目前,我国鲜有“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学术专著。
因此,我们组织了国内临床、疾控、营养、运动、心理、中医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发起并撰写本书,其学术指导思想正是基于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论。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涵盖了疾病三级预防的理念,还蕴含着“预防就是治疗”“治疗也是预防”的深邃思想。
本书内容安排上突出四大特点:①政府主导。本书单列几个章节,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糖尿病对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政府主导的糖尿病防控行动之重大意义。②医防融合。这是本书最突出和最坚守的特色,从章节和内容安排上强调医防融合,体现预防为主。尽管难度颇大,尤其临床部分,“如何突出预防”对每个编委来说都是挑战,但我们还是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③中西医结合。本书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首次提出建立“全人群、全疾病周期的糖尿病‘治未病’五级防治体系(无病、未病、欲病、已病、变病)”。④体医融合。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及“体医融合”理念,并指出“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近几年,国内外“体医融合”研究方兴未艾,在糖尿病防控上更是如此,而且,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我感觉,此书是从滚烫的石头缝隙里蹦出来的!滚烫,首先是因为2022年的酷夏,持续高温40多天,而这正是伏案疾书的日子,还有是因为每位编委愿为糖尿病防治事业、为本书奉献的滚烫之心;石头,是指繁重的临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新冠疫情防控和“阳过”困扰等,如一块块大石头压在编委们身上;缝隙,那就是在百忙中挤出来的时间空隙;蹦出来,那是希望,希望此书对读者有所帮助,能在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的天地里有所作为!也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图书再版时我们将充分吸收、加以完善。
在这里,我十分感谢本书所有的编委,尤其是几位著名专家的友情加盟,如周智广、丁钢强、章秋、曲伸和陈伟等教授;十分感谢全国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范永升教授对第八章的审阅和肯定;还要特别感谢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李光伟教授给予鼓励和支持;特别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教授拨冗为本书作序,并对本书的撰写工作给予肯定!也感谢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叶 真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