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外医院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程
- 杨伟宪主编
- 759字
- 2025-03-14 23:41:54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
一、主要危险因素
1.年龄、性别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女性与男性相比,女性发病率较低,但在围绝经期后发病率增加。
2.血脂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以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增高最受关注。
3.血压
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患本病的风险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收缩压与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
4.吸烟
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
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患者中本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数倍,且病变进展迅速。
二、发病机制
在长期高脂血症等情况下,可导致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从而对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通透性增加,进而LDL沉积到内皮下,被氧化修饰后形成氧化LDL(oxidized LDL),对动脉内膜造成功能性损伤,使内皮细胞和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黏附因子表达增加。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的数量增多,并从内皮细胞之间移入内膜下成为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吞噬oxLDL,转变为泡沫细胞形成最早的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巨噬细胞能氧化LDL,形成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离子,还能合成和分泌至少6种细胞因子,在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使中层平滑肌细胞迁移到内膜并增殖,同时合成多种细胞外基质,脂质在平滑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堆积,随着脂质池形成,发展为纤维斑块。
三、一级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主要有:① 降低升高的血压;② 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以LDL-C为干预的靶目标;③ 控制好血糖;④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构建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轻体重[建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kg/m2],合理膳食(如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增加体力活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
(谭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