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身心健康是学业进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前提。很多因素影响身心健康,如不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业与事业的压力、个人的健康知识水平及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等。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人类主要的生活内容与生理活动包括吃、喝、拉、撒、睡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例如摄入增加尿酸的产生或者降低尿酸排泄的食物或饮品(海鲜、肉汤、啤酒等)可引起高尿酸血症或诱发痛风发作;高钠饮食与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正相关;进食粗糙和过烫食物以及进食过快的饮食习惯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长期过量饮酒与酒精性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有关;晚上喝浓茶、咖啡可能导致失眠;刻意抑制便意是便秘的病因之一;便秘与痔疮、疝气的发生有关;危险性行为可能导致感染艾滋病病毒等。
反过来说,如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行为,则可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或对某些疾病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科学的营养计划、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合理的餐次分配等,对糖尿病具有营养治疗作用;减少食盐用量(减少钠盐摄入)、减轻体重、减轻精神压力,是高血压的治疗性生活方式与干预措施;洁身自好、安全性行为等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发生等。
以上情况说明,生活讲科学,身心方健康;要想生活更科学,就要了解与生活相关的医学知识。
基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密切相关性,笔者提出“生活中的医学”这一概念。临床医学是医务人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必读教材;那么,生活中的医学应是人人都应知晓的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融合知识,是基础的、实用的大众医学。编写《生活中的医学》这一科普著作,正是希望用医学解释生活,用医学指导生活;希望人们用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希望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
除了吃、喝、拉、撒、睡、性等生理活动外,生活中的人文与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健康,例如人生态度、性格特点、情感因素和健康知识水平等。为了促进身心健康,我们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努力。
不同年龄段有各自的健康责任。青中年人,应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爱国奉献、品行端正、胸怀宽广、豁达开朗、待人友善、远离毒品、洁身自好,为自己创造一个阳光的、文明的人文环境。这样,有利于学业进步、事业成功、心情愉快、生活幸福和身心健康。老年人,要适应退休状态,规划好退休生活,不断学习、积极锻炼身体;适度从事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工作,使退休生活更充实,更能体现人生价值;保持心理上的“年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从而增进身体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我国,不论是与性医学、精神心理医学、口腔医学等相关的医疗机构数量,还是从事这些专业的医务人员数量,都明显不足。然而,这些疾病对人的危害不亚于其他疾病。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关注头疼、腹痛、发热等急性病症,以及各种肿瘤性疾病,而对性相关疾病、心理障碍、口腔疾病等重视度不够,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这一点需要人们重新认识并高度关注。
基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心理因素等与健康密切相关;了解生活现象的医学原理,把医学知识应用在健康生活之中,能够起到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作用;人人都应重视健康,承担健康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以科学的生活方式增进健康。
关于撰写《生活中的医学》这本书的动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医生的社会责任。在几十年的医疗和教学工作中,笔者深知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身心痛苦、经济负担,以及对学业、事业的影响。作为临床医生,看门诊、做手术,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但服务的患者人数有限;如果能以科普书的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将会使更多人受益。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近几年,我国每年有3 000名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性别以男性为主,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风险最高。作为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的教授,笔者深感学生防病知识的欠缺和对健康的忽视。让青年学生了解更多性知识及性病防治知识,有望减少艾滋病的发病率,这是医生和教师的社会责任。这些动因正是笔者座右铭的具体体现:做一名有爱心的临床医生,做一名有情怀的医学教师,做一名有责任心的中国人。
二是对医学教育和医学科普工作的热爱。笔者从医从教40多年,其中,担任医学生大班课讲课教师30年。近10年,在业余时间开展公益医学科普工作,到过军营、高校、机关、农村、社区、餐厅、家庭。不论是为医学生讲大班课,还是为公众进行科普讲座,付出的是劳动,收获的是幸福。
三是紧迫感。与其他职业相比,医生的培养周期更长,要经历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阶段的学业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等毕业后培训,还要经历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几十年理论学习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才能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这也使医生的知识和经验显得格外珍贵,这些知识和经验应是全社会的财富。笔者在50岁时即意识到10年后就要退休,应抓紧时间创新技术、诊疗患者;到了60岁时,即感到用医学知识服务社会的紧迫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如不努力回馈社会,增进群众健康,那将是医生的遗憾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还有一个动力就是为了“河医”历史文化的传承。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具有近百年历史,普及医学知识、增进人民健康是“河医”师生的追求和“河医”文化的体现。在这方面,“河医”前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眼科泰斗张效房老师百岁寿辰庆典上,献给社会和患者的珍贵礼物是《张效房眼外伤学》。作为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的教师和医生,编写医学科普著作,助力“健康中国”,既是应尽义务,也是文化传承。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加班加点,历时3年,完成了本书稿。这项工作也是对父母“多学本事,服务大众”之教诲的践行和对父母的感恩。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为了医学理论、技术的权威性、可靠性,组织了多位不同专业的医生,查阅权威杂志与专著、核对大量相关数据,并进行了20余次的讨论。这些医生是孙耀辉、程诺、余起文、王凯、刘琦、张峰、刘旭东、白杨、崔红磊、喻诗哲、火钟坤、刘龙、李继业、史远斌、孙校炎、王森岩、李洪旭、杨东菁、赵坤、谷玉雷、胡博文、顾洛莎、蔡鑫、吴敏、高洁、于潇、马冬、朱耀华、刘磊、任梦瑶、卫仟一、李明昊、宋怡等。在初稿完成后,分别请神经内科、心内科、呼吸科、肾内科、内分泌与代谢科、消化科、精神心理科、小儿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急诊科、妇产科、临床药学科等临床专家对相应内容进行审阅、指导。这些专家是郭文治、李捷、杨磊、陈改云、庞春、史冀华、张翼、时程程、王莉梅、梁红霞、张二伟、刘莹、朱长举、陆旭、周闯、张素琴、李震、安金路、段小飞、翟晓梅、蔡丙杰、王勇飞、杜彬彬等。在此,向为本书的编写付出辛勤汗水和热情指导的上述同事和临床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营养学及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虽然反复讨论修改,仍难免存在疏漏和谬误,敬请读者给予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2023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