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膳食智慧:食物、营养与疾病
- 董三白 周琳坤编著
- 1188字
- 2025-03-15 03:44:35
前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入。健康的概念不再是“身体无病即健康”了,还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社交能力与道德风范。医学观念也由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社会医学转变,由片面的、消极的治疗医学向全面的、主动的预防医学转变。
在日常饮食中怎样避免有可能导致疾病和不适的各种因素,有选择地摄入对身体有益的食物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国自古即有药食同源之说。诚然,药有药性,食有食性,药有相反相畏,食有相克相忌,事虽殊而其理一也。〔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云:“诸物品类,有根性本毒者,有无毒而食物成毒者,有杂合相畏、相恶、相反成毒者,人不戒慎而食之,致伤脏腑之和,乱肠胃之气,或轻或重,各随其毒而为害。”又云:“盖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知者分而避之。”此皆言食物之间,确有相克相反现象。凡性质、功用相反之食物同食,或降低营养价值,或产生不良作用,损伤肠胃,久而久之往往导致疾病发生。作为健康的人,于日常饮食中,若能留心食物相克现象,分而避之,则营养合理而有利于保持健康。
《金匮要略》云:“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意即食物与病须相宜,方有助于治疗,否则可致疾病复发或加重。
本书在预防为主的思想基础上,重视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饮食平衡、心理平衡等,使读者对自身健康具有综合防护的意识。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本书编写有三个特点。
其一,贯彻中西结合、古为今用的精神。在分析食物与论述疾病中,力求将现代医学、营养学与中医学紧密结合。如对每一种食物,既从现代营养学角度叙述其营养成分,又从中医学角度指出其药性,俾读者对相克机制有所了解,以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每一种疾病,不仅从现代医学角度阐述其病因病理,而且以中医学观点说明其病因病机与饮食宜忌要点,俾读者对疾病的饮食调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其二,实事求是,切合实际。对取自古籍或来自民间的资料,悉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评析,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暂不能解释者,姑且存疑,留待后来人予以准确判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毫不牵强附会。内容选择亦以切合实际为原则,凡当代饮食营养中少见之食品与罕见疾病,一般不予列入;对常见疾病,虽传统医籍不记载,也广为收集,认真考证,予以载录,意在方便读者,切合实用。
其三,取材新颖,深入浅出。本书编写过程中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经过认真筛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从临床角度观之,达到切合实际,确凿可信,条理分明。
受知识水平所限,本书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或有一些值得争议的问题,我们怀着抛砖引玉的愿望,诚挚地希望海内外专家、同道诸君批评指正,以便今后继续修改,使这本书日臻完善,在人民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编者
2022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