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输血医学研究生教育

经教育部批准,我国个别高等医科院校,如南方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海军军医大学和陆军军医大学等,在临床医学目录下自主设置了输血医学二级博士学位学科(代码:1002Z1),按国家统一考试标准招收、培养学术型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表6-1)。现以南方医大输血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代表,简要介绍如下。

一、输血医学专业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输血医学高级专业人才。

1.理论知识及综合能力

掌握输血医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输血医学某一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教学工作的能力;在输血医学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

2.学习沟通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英文文献,具有用英文撰写综述和论文以及语言交流能力。

(二)学制和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含休学时间);硕博连读生学习年限按照正式办理博士阶段注册时间算起,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含休学时间)。

(三)研究方向

1.血液安全

输血传播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与流行学,血液源性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及分子免疫机制,分子检测与预防,血液病原体灭活技术。

2.血液免疫

血型及其基因功能与遗传学特征,HLA及其与疾病相关性,血小板抗原及其抗体的功能,移植免疫反应分子基础。

3.临床输血

输血适应证与输血治疗技术,输血不良反应与控制,干细胞及其移植治疗,细胞治疗方案与关键技术。

4.血液制品与代用品

血液成分或因子的研制与应用。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博士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2学分。在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学位课)包括英语(5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学分),专业基础课(任选两门)包括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细胞与组织工程学和血液学(各3学分),专业课为输血医学(5学分),选修课包括SPSS软件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统计学(各2学分)和学术讲座(3学分)。为了培养博士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其参加部分教学、血液中心采供血及临床输血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

(五)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制和输血医学系(教研室、血液中心或输血科)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方式,既要重视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创精神,还要发挥教研室其他专家的积极作用。导师负责对博士生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科研设计与实施、专业外语等的全面指导,导师小组的职责是协助导师加强对博士生相关知识及技术指导。

(六)培养环节和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8年,基准学制3年。按照基准学制安排,课程学习一般不少于3个月,教学、生产、临床实践不少于半年,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年。博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时间定为第2学年第4学期初。考核达不到要求或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作退学处理,发结业证书。第2~8学年为完成实验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答辩。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格式和要求按照《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定》和《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评定与授予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执行。

(八)毕业答辩和学位授予

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要求按照《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评定与授予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执行。

(九)参考书目

以《输血医学原理》(TOBY L,et al.ROSSI'S Principles of Transfusion Medicine.5th ed.New Jersey:WILEY Blackwell)为专业基本教材,推荐日常阅读20种专业相关英文期刊,如NatureScienceTransfusion等。

二、输血医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同一学位授予位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相近,但在专业能力要求低于博士,应具备能够独立开展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5年(含休学),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英语水平要求具备熟练阅读专业期刊和撰写论文摘要能力,授予学位要求按照《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评定与授予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执行。

目前,我国输血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只能授予学术学位,待输血医学被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有可能申请输血医学专业学位。在缺失临床医学(输血医学)本科教育的背景下,鉴于输血医学是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其研究生教育是当前唯一能够有效补充临床输血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方式。然而,由于各高校输血医学研究生导师稀缺,招生名额和毕业生数量还远不能满足输血医学行业需求,迫切需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给予重视和政策性支持。

(黎诚耀 王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