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一、输血医学教育兴起

临床合理用血是保证充足血液供给与避免浪费的关键措施。美国一些血液中心通过向医院提供输血服务成功地为患者护理提供了输血医学专业知识。在英国,血液中心与医院建立了网络系统进行供应链管理。临床上,医师使用诸如血栓弹力图、凝血系统和组织氧合状态的即时检测,使成分输血更加准确。无论输血医学专科医师来自血液中心、病理科、还是麻醉科或血液科等其他学科领域,在患者护理过程中实现合理输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患者的输血管理已成为确保合理输血的新标准,即基于最合理的输血适应证,显著降低血液使用量,而限制性输血策略在大多数病例中并不会影响治疗结果。同时,在创伤患者护理的早期,通过输注与红细胞成比例的血浆和血小板,治疗大量出血的创伤患者,能获得与全血一样的疗效。由此可见,输血治疗与复杂的临床适应证相互交织,以及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的更新与推广,已然形成输血医学专业教育的独特需求。例如,输血医学专家越来越多地与外科、肿瘤和血液病专家等展开合作或专业培训,为各种复杂性疾病有待输血的患者提供治疗。同时,输血医学的发展推动了一些新领域的进步,如干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和脐带血库等[1]

我国输血医学发展在过去10年里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2016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了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第2号修订单,其中输血医学(32032)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首次纳入临床医学(320)一级学科下。输血医学下设基础输血学(3203210)、献血服务学(3203215)、输血技术学(3203220)、临床输血学(3203225)、输血管理学(3203230)和输血医学其他学科(3203299)6个三级学科,基本覆盖了我国输血医学行业的专业领域,为输血医学相关岗位的设置提供了依据和指引,对推动我国输血医学行业发展起到了划时代性的重大作用。遗憾的是,我国输血医学高等教育尚未与时俱进,输血医学尚未纳入教育部颁布的二级学科目录,独立的输血医学本科教育仍受制于法规限制,仅自主设置(教育部批准)的输血医学研究生教育在个别高等医科院校开展。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包括输血医学专业高等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及继续教育等是保障输血医学行业人才供给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输血医学教育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成分输血崛起伊始,我国输血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兼具献血者招募、成分血制备、实验诊断和临床治疗等多学科交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性学科[2]。1998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来,无偿献血和临床用血有了法律保障,输血医学教育和培训也随之进入了新时代。以往,我国从事输血工作的专业人员多源于医学检验专业,少有临床医学专业,甚至有一部分人员是中途改行而来,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主要从实践工作中学习获得,缺少系统、正规的输血医学专业教育。当前,我国输血医学的院校教育主要依托于医学检验专业(表6-1),难免使人们错以为安全输血的责任主体就是血库、检验和护理等血液及成分制品输注的直接操作人员,而血液或成分制品治疗性输注的决策者——“输血医师”,在安全输血中的关键作用明显被低估或缺失,也导致我国临床医院输血科长期未设置输血医师岗位[3]。2019年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再次修订,将输血科的职责进一步扩展并予以明确,例如,输血科参与特殊输血治疗患者的会诊,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等,对输血医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输血科适配输血医师岗位的重要性更加明确,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输血医师培养规划。目前我国尚无“输血医师”职称,致使大部分愿意从事临床输血指导或治疗工作的临床医师或检验医师望而却步,制约了临床输血的发展。随着输血行业快速进步与发展,除血液安全工作对专业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外,如何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地利用血液资源是临床输血治疗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与此相适应甚至超越当前需求的引领性输血医学专业教育亟需建立。

表6-1 我国高校开办输血医学学历教育的情况

注:硕士、博士研究生数据仅限于获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输血医学专业毕业证书者,其他二级学科输血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不在统计范畴,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6月。

(一)我国输血医学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与学历水平

从2009年11月起,输血技术专业资格考试正式纳入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范畴,并在2010年5月进行了第1次考试。通过对输血技术专业资格考试人员分析发现,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占82.51%,其中本科以下学历考生占54.79%;硕士和博士高层次人员占比仅为3.19%。考生考试通过获得专业资格比率为26.48%(448/1 692),与同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差距甚大。当前,输血技术专业资格考试包含初级和中级两个级别。然而,据2013—2015年南方医科大学3届毕业生的统计数据,5年制临床医学(输血医学)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为91.8%(90/98),本校同期5年制临床医学毕业生的通过率为91%,全国平均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则为73.6%[4,5]。由此看出,经正规输血医学教育的毕业生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具有相同的临床医疗从业能力。近年来,我国输血医学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有所提升,特别是血站或血液中心系统业务科室新录用工作人员本科及以上教育背景的比例明显提高,医院输血科硕士学历人员也在不断增加,但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仍较少,与其他临床医学二或三级学科相比存在巨大反差。究其原因,除客观上输血医学研究生数量少以外,输血行业对高学历人才岗位设置与业务需求缺少竞争力是根本原因。同时,高等医科院校应根据输血行业人才需求统筹规划,即使在教育部尚未设立输血医学专业代码的状况下,也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系统、规范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合理制订依托于医学检验专业的输血技师类和依托于临床医学的输血医师类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方案。

(二)国际发达国家输血医学高等教育与培训

发达国家已建立相对完善、各具特色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例如,美国高度重视输血医学教育,输血医学专科医师培训体系成熟,运行程序规范,目标是培养“具有指导临床合理用血能力的输血医师”。培养过程首先经过4年大学本科教育,之后4年医学院教育(通过医师资格一/二级考试),再加3~4年住院医训练,最后1年输血医学专科训练以及从业后的继续教育。住院医师训练与专科培训期间逐渐发展为输血医学专科医师,包括通过医师资格三级考试和专科资格考试(如综合病理包括解剖病理和临床病理、其他临床专业),最后是1年输血医学专科训练,通过输血医学专科资格考试。培养1名合格的输血医师通常需要12~13年才能完成整个教育过程,各项配套的软件和硬件都要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切实保障学生在见习、实习、专科培训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达到独立从业的能力要求[6]

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输血医学教育与美国有所不同,针对输血医师和输血技师两个类别,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较早开始输血医学专业技能培训。各国输血医师培训均归临床医学或临床血液学之列。加拿大住院医教育属于研究生训练(2~5年,含输血医学),经考试获得证书。拥有加拿大内外科皇家学院颁发的资质证书者,经1~2年输血医学专科教育和科研训练成为输血医师,可以从事临床输血治疗。输血专科培训的目标是临床合理用血治疗,课程包括内科学、血液学、儿科血液学、血液病理学、麻醉学和普通病理学等。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输血医师教育相似,主要以临床血液学课程为主干,在医学院和临床医院完成医学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输血医学专科则属于研究生教育,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训练。非临床类的输血技术学以培养输血技师为目标,加拿大是基于医学检验技术教育(2~3年),英国和澳大利亚则基于实验血液学教育(5年),最终以输血技术岗位从业资质为目标,经考试合格后获得行业准入资格。

荷兰输血医学教育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医学院与临床医院教学以内科学和血液学为骨干,专业培训(2年)采取大学与Sanquin研究所相结合方式,培训板块包括临床、实验室、献血者和血液制品。学习课程包括血液学、干细胞、免疫血液学、血液病、献血者招募、血液采集与分离、输血、血液预警、细胞治疗、单采血小板等;实验技能包括血清学、HLA分型和微生物学等。此外,专题培训也是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输血相关疾病及并发症[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输血不良反应如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及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ransfusion-associated circulatory overload,TACO)、大失血、血红蛋白病等],GMP培训和科学研究等。

(三)我国输血医学尚未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我国的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主要是在医学院内完成,临床见习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完成,最后进行1年的临床实习。医学生毕业后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最终完成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规培结业考核考试,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规培合格证书,从而具备独立行医能力[7-9]。目前,输血医学尚未纳入规培体系。另外,我国输血技术从业人员的基础教育背景,主要源于4年制医学检验、医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归为理学类。因此,我国完全照搬美国或欧洲的输血医学教育模式难以实现,但可以采纳或借鉴适合我国医学本科及输血医学专科教育的部分,规划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具有自身特色的输血医学教育模式。

三、输血医学专业技术岗位设置

当前,我国输血医学相关行业主要业务有采供血服务和临床输血2大分支。前者包括血站(中心血站或血液中心)和单采浆站,还包括脐带血或干细胞库、组织或器官库;后者主要为临床医院输血科及部分独立开展血浆置换、细胞治疗的临床输血相关科室。血站体系的业务贯穿血液采集、检测、制备和发放等环节;其中献血者招募与服务需要具有心理学、法律法规、健康护理等专业人才,血液筛查需要病原微生物检测、血清学测定及血型鉴定等相关人才,血液制备需要蛋白及活性因子分离纯化等专业人才。输血科业务除常规交叉配血需要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外,输血医师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指导临床合理用血、开展或参与输血治疗以及处置输血不良反应。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科学研究、岗位培训等是血站和输血科输血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输血相关业务持续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据粗略估算,目前我国输血医学行业从业人员约6万多人(采供血机构近4万人、医院输血科近3万人),其主要专业技术岗位及其要求归纳如下:

(一)医师类岗位

从事献血者健康管理或患者输血治疗相关业务。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完整的输血医学或临床医学本科及以上教育背景和执业医师资格证。

(二)技师类岗位

从事献血者或患者血液样品处理和检测相关业务。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完整的输血技术、医学技术、基础医学或生物技术本科或以上的教育背景和执业技师资格证。

(三)护理类岗位

从事献血者或患者血液采集、输注及护理相关业务。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正规的医学护理学专科或以上的教育背景和执业资格证。

(四)科学研究与培训岗位

从事输血医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岗位要求热爱科研或教学工作,能力突出,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本科或以上的专业技能。

(五)输血管理岗位

从事血站或输血科质量、信息、血液、实验室、伦理、法规、培训与科研等管理业务。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正规本科或以上的专业背景。

(黎诚耀 王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