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输血医学的起步

一、以血型调查与专著出版为开端

(一)中国人的血型调查与早期资料

1918年,曾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的刘瑞恒(图2-1)与Kilgor在上海首先报道了100名中国人的ABO血型分布,这是目前可查证的我国最早进行的ABO血型检测,可视为我国血型与医疗输血学术活动的起点[2]。刘瑞恒先生是中国创伤外科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创建者之一。1920年他又与另一位王姓医师合作调查了1000名华北人ABO血型分布。

图2-1 刘瑞恒教授

此后,我国医界人士在1924年与1928年又先后有梁伯强和许女士分别报告了江苏与河北人的ABO血型。1934年,徐良董在《医事公论》上报告了杭州2 420人的血型分布,其中:O型804例,占33.2%;A型685例,占28.3%;B型620例,占25.6%;AB型311例,占12.8%。

1948年,中国生理学家,战伤输血救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易见龙先生(图2-2)首次报道了782名中国学生和医务人员的RhD血型,当时报告的阴性率为1.9%[3],与当前中国人RhD血型分布的阴性率为0.2%~0.4%差距较大。

图2-2 易见龙教授

(二)最早中国输血医学著作

1.中国的第一部输血著作/手册

中国的第一部输血学著作《输血疗法》(图2-3)出自我国内科学奠基人戚寿南,成文于1925年,出版于1930年。其内容包括输血技术发展的历史、血型知识、血型检测和临床配血方法、供血者的健康要求、招募和管理、临床输血的技术操作和器械器材、临床输血适应证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急救等等。该书内容比较丰富且通俗易懂,操作方法详细明确,具有实用性。正如中华医学会创始者之一、为该书作序的俞凤宾先生所说,读了这本书,即便是开业医家的简单医疗条件,也可以实施输血治疗。

图2-3 戚寿南先生和《输血疗法》封面

2.中国第一部血型著作

1936年,我国生物学学者和教育家胡步蟾先生编著的血型学专著《血液型》(图2-4)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血型研究和发展的历史,综合了国内外血型调查研究的重要资料,重点介绍了血型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输血方面的应用。同时还介绍了当时血型与疾病、血型与体质、血型与个体气质、血型与民族特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图2-4 胡步蟾先生和《血液型》封面

3.中国第一部医疗输血学译著

由日本佐伯仲治编著、我国学者李樨身翻译的日文书籍《输血实施法》(图2-5)于1934年在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供血者的选择和健康要求谈起,详细地讲述了所需药品、器械和材料、临床输血的操作方法。该书还阐述了输血的作用原理、输血的适应证、容易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禁忌证等等。其中关于采血量和输血量的阐述,与当时其他文章和书籍的观点相比,更趋于保守一些。

图2-5 李樨身先生译著《输血实施法》封面

二、中国临床输血的开端

(一)1920年北平协和医院首开我国医疗输血

依据现有史料,北平协和医院1920年便开展了临床输血。1922—1934年任该院内科主任戚寿南所著的《输血疗法》一书中提及,一位33岁的冯姓男子,1920年12月27日献血500ml,直至1923年3月共计献血7次。根据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协和医院的临床输血不会晚于1920年12月27日。当然,冯姓男子是协和医院的“常备供血者”之一,而最开始都是由患者亲友献血,常备供血者人群是以后逐渐组织登记而成。说明在冯姓男子以前,还有亲友为救治患者献过血。但是,到目前为止,北平协和医院第一例实施输血的患者、输血医师、输血原因、输血量、血型以及供血者等相关信息均未查明。

(二)血液来源与供血者健康检查

从戚寿南等所著《输血疗法》一书可知,1920年协和医院开展临床输血以后不久,便开始建立“常备输血者”(即常备供血者)人群,作为血液来源。书中写到:“北平协和医学院医院常有输血治疗,输血者(即供血者)酬以资,近年来,应输血之请者日多。”供血者第一次来供血的时候,医师便详细记录其姓名、年龄等信息,询问以往曾患何种病症,检查身体,检定血型,采血做华氏反应等。这些项目都填入一个登记表存留备查(图2-6)。

图2-6 北平协和医院供血者登记表(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