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输血学(第2版)
- 杨成民 刘进 赵桐茂主编
- 2529字
- 2025-03-14 17:55:02
第一节 输血医学的界定与使命
在大众的认知中,输血是一项可以直接挽救生命的临床治疗手段,至20世纪60年代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医学科学中的一门亚学科——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也称之为输血学(transfusionology)。它是一门从社会学到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桥梁学科,是现代医学科学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分支。
一、输血医学界定
输血医学发展至今已经跨越了350多年的历程,正如本书第一版前言中所说,它是一部充满曲折、艰辛、磨难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而今迎来了绚丽多彩的英雄史诗。现在是人们公认的医学中一门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立学科。但是,不管社会如何变革,医学科学如何发展,输血医学救死扶伤的使命从来都不曾偏离轨道。关于输血医学的界定,中西方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了解输血医学的概念有助于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国际对输血医学的界定
2017年美国血库协会(AABB)主席Michael F.Murphy(迈克尔·墨菲)出版了《实用输血医学》(第五版)[practical transfusion medicine(5th edition)],书中对于输血医学的界定有着这样的描述:如今的输血医学领域是由多种学科组成的,包括提供安全的血液供应、止血、免疫学、移植和细胞工程领域、血液分离技术、使用重组和血浆来源的血浆蛋白和临床医学中血液成分的日常使用[3];《输血医学综述》(transfusion medicine reviews)主编Blajchman M.A将其界定概括为:输血医学是一门多学科医学交叉学科,充分利用现有医学及其他科学或技术的知识,来造福接受血液或其他相关产品的患者[4]。但是通过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我们尚没有找到国际官方发表的关于输血医学的界定或概念性表述。
(二)中国对输血医学的界定
我国输血医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关于输血医学的界定仍处在不断扩充和发展的阶段。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6年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关于《输血医学常用术语》(WS/T 203—2001)第1号修改单中,正式提出把输血医学的定义修改为:输血医学是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与血液和输血相关的基础理论、血液免疫机理与临床治疗技术应用与扩展、献血服务与血液质量、成分输血与血液制品应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信息化管理等,研究和推广输血新技术,达到输血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5]。在2020年4月23日发布的同类卫生标准中,又完全重复了上述标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的输血机构负责和管理的项目内容要超过上述我国对于输血医学界定的范畴,包括患者血液管理、血液保存、细胞治疗、血液管理、干细胞移植与组织器官移植和血液代用品研究等。我们认为输血医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输血人肩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输血医学的内涵将随着临床输血的理念发展和技术的演变及相关科学的新进展不断地丰富、拓宽和深化。目前而言,它涉及了人类遗传学、干细胞与血细胞的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军事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以往很少或尚未涉及的学科,而输血工作者必须树立创新发展的意识去顺应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使输血医学与其他新学科、新技术、新方法等更广泛、深入地进行交叉融合与拓展。
二、输血医学使命
(一)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按照上述对输血医学界定的内涵,输血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最终追求的目标是满足患者对输血治疗的需要,使他们得到输血所带来的健康福祉,这也是所有输血服务者包括从事基础研究、采供血和临床第一线的工作者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那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呢?编者们通过长时间、全方位的了解输血患者在输血治疗中的愿望,总体归纳为“安全”“高效”“节源”和“减负”4个方面。对“安全”他们不只是希望在输血治疗中能保证自身安全,而且要求不要因输血治疗后带来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的影响;对“高效”他们期望经治的医护人员能为他们制定最佳的精准输血治疗方案,发挥和获得输血应有的最高疗效;对“节源”他们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经济负担,尽全力避免“因病返贫”;同时他们也知道血液资源十分珍贵、来之不易,是广大献血者献爱心的体现,对血液浪费就是对社会犯罪;对“减负”他们希望在输血治疗中尽量减少或者避免给身体和精神带来的痛苦。输血患者非常感谢护士们对他们的心理抚慰,以及采用静脉留置针从而避免多次穿刺。国际上近来也出现了一些以患者为中心的举措,如澳大利亚血液学家James Isbister教授在2005年就首次提出了“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一词,提示输血的重点应从血液制品转移到患者身上[6]。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正式使用了这一概念,要点为:①改善红细胞质量,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以及铁和维生素补充剂等治疗;②通过优化手术和麻醉技术,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止血措施和自体血液挽救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失血;③通过促进心肺功能,使用限制性输血阈值来利用和提高患者对贫血的耐受性[7-8](详见本书第二十七章患者血液管理)。
(二)坚持创新和发展的理念
近代科技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年代。对输血医学而言,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免疫组学以及高通量筛选技术被引进,近几十年来也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21世纪第1个10年起,由于精准医学的兴起而逐渐迈向了精准输血医学的新时代。在PubMed中关键词检索,2017—2020年,发表输血医学领域的论文数量剧增,“输血”增加了近3万篇,“血型”增加了13万篇,“细胞治疗”增加了24万篇,“血浆治疗”增加了5万篇。我国输血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使我国输血医学总体上实现从“跟着跑”发展到“同步跑”的历史性跨越。输血不仅是我国临床治疗和挽救生命不可替代的技术手段,为广大输血患者带来巨大的福祉,而且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做出了贡献。但作为中国的输血人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与世界和我国科学突飞猛进、与创造了诸多划时代的变革比较,我们的输血医学尚有很大差距,值得中国输血界深思。为此,作为有14亿人口的中国,中国输血工作者要担负这个历史使命,就必须坚定地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思维是国家大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和“发展是第一”等指导理念,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奋发图强跟上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为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全力为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更多福祉;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输血医学新体系,为世界输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