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卫生援非项目理论与实践: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
- 杨坤主编
- 1704字
- 2025-03-14 19:33:15
前言
中国和非洲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不仅有利于各自发展,也有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中非开展卫生合作57年来,中国通过向非洲派驻援外医疗队、援建医疗机构、提供仪器和药品等援助,对非洲卫生援助成果显著。但中国对非洲有系统有计划的、以加强非洲卫生系统自主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公共卫生援助与合作启动较晚。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提示疾病无国界,当今世界联系紧密,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健康是一项全球公共产品,一个国家公民的健康问题已不能由这个国家单独保障。任何一个国家暴发严重的传染病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应对,都会迅速扩展成全球健康威胁。
当前,中非卫生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将与非洲国家携手并肩,与国际社会协同行动,为加强中非卫生合作,提升中非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不懈努力。2013年首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中非卫生领域合作,包括共同开发卫生人力资源、推动中非职业技术培训合作;推动建立中非医疗卫生联合研究实验室;支持非洲国家卫生政策和项目;开展血吸虫病、疟疾、艾滋病领域的公共卫生合作项目;加强全球健康事务中的协调和合作等。但至今尚无系统介绍公共卫生援非项目理论与实践的参考资料。
血吸虫病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南美洲、中东地区和非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流行,其中85%的血吸虫感染者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基于中国成功的血吸虫病防控经验和产品,主动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和策略传输到非洲,将成为中非在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的典范。2014年5月21日,中国、WHO和桑给巴尔在日内瓦签署血吸虫病防治合作谅解备忘录,帮助桑给巴尔制定消除血吸虫病战略规划,为当地提供医疗人员、药品和技术服务。中国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WHO提供技术支持和组织协调,帮助桑给巴尔制定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战略规划,探索和实施适合当地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推动桑给巴尔最终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防治目标。2016年8月,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正式承担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项目组依托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经验,根据非洲血吸虫病防控实际需求,按照国际规则,围绕中国公共卫生援非工作模式,开展大量血吸虫病现场防治、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国内外宣传等工作。项目组基本掌握当地血吸虫病流行规律;构建适宜当地的血吸虫病综合性防控模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当地人群的血吸虫病知识知晓率;建立一支当地的血吸虫病防控队伍;制定适用于当地的埃及血吸虫病标准防控操作规范。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经验和产品在非洲得到了验证和应用,研发出适合非洲受援国的关键防控技术,成功探索出中国公共卫生援助非洲新模式和路径,为非洲和全球消除血吸虫病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实证经验。
为弥补国内尚无可参考资料及工具书的现状,我们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和援非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专家编撰此专著,期望填补该领域的空白,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卫生合作及全球消除血吸虫病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书依托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对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参与全球治理的诸多理论和适宜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十六章,包括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援非项目准备、启动、管理、后勤保障、宣传、评估、验收,及查灭螺、查治病、传染源控制、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操作。本书可供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学者、公共卫生援外项目实施者、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者、预防医学科研和教学人员、医学院校全球卫生与传染病学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参考使用。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商务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桑给巴尔卫生部等机构的领导、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编辑部的责任编辑在本书统稿和编辑、校对过程中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本书的出版获得了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BZ2020003)和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项目(ZDRCA2016056)的部分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同时又因编撰时间仓促,书中不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道不吝赐教指正。
杨 坤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