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非洲国家派遣援助医疗队的历史由来已久,从1963年第一支援助阿尔及利亚的医疗队至今,共有2万多名医务工作者远赴非洲参加援助医疗工作,50多年来共医治了2亿多名非洲患者。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类又开始面对新发以及再发传染病的威胁,如今全球一体化、公共卫生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就是最好的证明。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卫生水平尚存差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的逐步实现,各个国家经济、卫生水平相差甚大而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会逐渐显现,我国通过将几十年来公共卫生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的输出,支持受援国不断提高疾病防控能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样能将我国传染病防控关口前移,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推动公共卫生援外体系建设,为我国外交战略和全球卫生战略提供支撑,为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努力。

2012年第五次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政府承诺提高对非洲国家的投入,扩大与非洲的合作领域,包括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并促进非洲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野火燎原般蔓延。中国派遣1 200多名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赴疫区工作。中国在利比里亚建设了高质量的埃博拉诊疗中心,在塞拉利昂建设了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在非洲9个国家帮助培训了超过1.3万名当地医务人员,显著提升了当地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保障了非洲人民健康。

血吸虫病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南美洲、中东地区和非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流行,其中85%的血吸虫感染者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基于中国成功的血吸虫病防控经验和产品,主动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和策略传输到非洲,这将成为中非在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的典范。2017年,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正式启动。3年来,中方派出了6批共30名专家,与非洲员工联合开展现场工作,初步掌握了当地血吸虫病流行规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并实施了综合性防控措施,形成了适用非洲埃及血吸虫病控制的标准操作规范,为当地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项目示范区的人群埃及血吸虫感染率从项目实施前的8.92%下降至实施后的0.64%,实现了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成功探索了中国公共卫生援非的新路径。本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取得良好项目效果和社会效应的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为案例,详细阐述了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为中国公共卫生援外工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思路,并将在我国“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合作重大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医科大学校长

沈洪兵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