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罩应用与健康防护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组织编写
- 2436字
- 2025-03-15 09:32:57
第一章 口罩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口罩的起源
一、口罩的定义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起到阻挡有害气体、气味、飞沫、细菌病毒等物质的作用。
二、口罩的起源
历史记载最早的类似口罩的物品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古人在进行宗教仪式时,用布包住脸,因为他们认为世人的气息是不洁的。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国家就是中国。早在13世纪初,口罩出现在中国宫廷。当时的人们认为,用手或用衣袖遮住鼻子很不卫生,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于是就用一块绢帕蒙住口鼻,这就是最原始的口罩。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讲述了他在中国十七年中的生活见闻,其中就有一条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说的是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食物而开始使用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丝巾遮盖住口鼻。《礼疏》中也有记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中提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以上这些都是人们发现口鼻飞沫对人体有影响而做出的最简单的预防措施,这些措施为口罩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1897年,德国微生物科学家凯尔·弗洛格和他的学生们共同验证了呼吸道飞沫的危害性,并且在培养皿中证实了高声说话、咳嗽、打喷嚏等行为都会造成细菌的传播。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在德国汉堡开设了一家私人诊所。他认为感染是手术时医生护士的呼吸和说话所造成的。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做手术时,应戴上用纱布制作的能将口鼻蒙住的罩具,果然病人的伤口感染率大大下降,之后口罩就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推广开来,这提高了人们对口罩作用的认识。不过,那时的口罩只是用几层(或1层)纱布,来回地把鼻子、嘴巴、胡子缠起来,虽然简单却很不舒服。莱德奇让人把纱布剪成长方形,在两层纱布之间架起一个框形的支架,再做一根带子系在后脑勺上。于是,便有了现代口罩最初的形状。
1897年,英国一位外科医生在纱布内装一个细铁丝做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克服了呼吸不畅的弱点。
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缝制了一种6层纱布(多层纱布)的口罩,缝合在手术服的衣领上,用时将衣领翻上,后来口罩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用一个环形带子挂在耳朵上。此时,接近现代医学的口罩终于出现了。19世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创立了近代细菌(微生物)学说,使人们对口罩有了耳目一新的看法。南丁格尔曾说过:空气像水一样,也是会被弄脏的。如果戴上口罩就有可能把细菌阻挡在纱布层的外边,不许这些坏东西溜进来害人。
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的必备品。1910年,我国哈尔滨暴发鼠疫,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的伍连德医生发明了“伍氏口罩”。因为口罩的推动和普及,肆虐一时的肺鼠疫得到了控制。当时使用的口罩,是用成卷的0.9144m(3ft)外科手术用的、宽度适中的洁白纱布制作而成。纱布两边各剪两刀,分成各长0.3048m(1ft)的3条绑带,保留中间部分不再剪切,折叠成面积为15.24cm×10.16cm(6in×4in)大小,再裹住消毒药棉。戴用时,上边的两条绑带分别绕过耳朵上面,系于脑后;中间的两条绑带分别绕过耳朵下面,系于脑后;最下面的两条绑带向上绕,系于头顶(后来的口罩的形式只有两对绑带,都是系于脑后)。这种简易的口罩质地较软,可以调整戴在脸上的位置,与面部和脖子紧紧贴合。在病房值班时,戴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不适的感觉。在1910—1911年疫情猖獗时,防护口罩被证明最有用,不仅被用于急性鼠疫病院,还被用于隔离营和停在铁道上的观察车上。

令人尊敬的伍连德先生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我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伍连德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功绩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他指挥扑灭了1910年的东北鼠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起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的大型瘟疫。他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成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第一人。他设计的“伍氏口罩”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预防传染病。之后,他又分别组织扑灭了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在东北、上海等地暴发的肺鼠疫和霍乱。1935年,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2019年,《柳叶刀》设立威克利·伍连德奖。
1918年3月至1919年底,可怕的“西班牙流感”席卷了全球,造成全世界大约20%的人感染,夺走了1700万~5000万人的生命。疫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要求戴口罩抵御病毒,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此后,口罩逐渐成为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形象。1952年,口罩首次被用来防毒物。工业革命以来,伦敦就以“雾都”出名。烟雾使数千伦敦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哮喘和其他肺部疾病,最严重的时候4天内就有4000~6000人死亡,多数是小孩和呼吸系统脆弱的人群,并且在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从那时起,街上的行人纷纷戴上了口罩,以此来应对恶劣的空气状况。
20世纪中后期,口罩的使用明显频繁起来。在载入史册的历次大流感中,口罩数次在预防和阻断病菌传播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以来,每到春秋季节,在公共场合戴口罩的人也多了起来。
21世纪初,我国暴发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即“非典”,口罩在我国的应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一场“非典”令口罩一度脱销。佩戴口罩也成了当时人们的“标配”。随后甲型H1N1流感、雾霾的出现加剧了人们对口罩的需求,以及对口罩功能、种类等专业上更深一步的认识需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与传播,让“口罩大军”不仅再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也出现在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镜头前。近年来,空气中过高浓度的细颗粒物(又称PM2.5)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很多大城市空气质量恶化,能见度降低,引起了公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使口罩等防护用品在雾霾天气里极为畅销。
虽然口罩看起来属于微不足道的日用品,但就是这一件小小的发明,为当代人的生活带来了福祉。如今使用的防感冒口罩、防尘口罩、香味口罩等,都是口罩的延伸和继续,为人们的生活做出了很多贡献。现在的口罩不仅可以成为医护人员的专业防护工具,也可以成为普通市民的出行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