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编写专著是一件非常耗时费力的事情。这件事已经准备了10多年,尤其是最近5年我一直在收集图片、病例和进行文字的准备。岁月真是不饶人啊,回想20年前我与麦光焕老师共同编写《现代斜视治疗学》时,精力十分旺盛。转眼间,除去白天临床工作的忙碌,空隙时间太少,现在只能像蜗牛一样,每天做一点点文字与图片的编辑工作。还好,年轻时锻炼的耐心和坚持帮了我很大的忙,慢慢积累下来,也还是小有收获的。本来有幸在我国知名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并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每年都接触大量常规与复杂的斜视病例,应该是事业有成的。可是,这么多年过来,总是觉得只是懂点皮毛,越老越有这种感觉,很多的临床经验和心得都不一定正确,在这种心态下,写书又有点战战兢兢的感觉,生怕误人子弟。
很多眼科医生认为斜视发展很慢,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几十年来还是沿用缝线与缝针的手术操作技术。是的,笔者也有这种感觉。然而,任何事情都在发展与变化。相较于10年前,现在的斜视诊治已经有了不少新的进展,如颅脑和眼眶的影像学技术在复杂斜视的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各种垂直旋转斜视的诊治已经有了很高的手术成功率和可预测性,如高度近视固定性内下斜视的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性斜视的诊治、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上斜肌折叠术和上斜肌前部前徙术的正确应用、外伤性眼外肌断裂的修复、眼眶骨折相关的斜视诊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
斜视是眼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却是相对独立的专科。在眼科领域,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有少数眼科医生从事这个专业。也正因为这样,很多基层医院的眼科没有开展斜视手术,或者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水平性共同性斜视的矫正手术。即使这样,手术效果也常常不好。因为斜视分类多而复杂,如果不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斜视相关知识,一不小心就忽视了一些重要的诊断,如A-V征、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上斜肌/下斜肌的亢进与不足等,导致斜视复发或出现新的斜视等。
目前,国内有关斜视诊治的书籍较少。本书是在参考麦光焕教授主编的《现代斜视治疗学》和Olitsky SE的Strabismus Surgery and its Complications的基础上,编写的一本详细介绍斜视诊治技术的专著。本书主要编者均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教授或年轻学者,其中余新平和余焕云两位教授曾经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麦光焕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现在温州医科大学工作。大家长期在医疗第一线工作,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力求本书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供眼科同仁阅读参考。
全书分五篇共32章,第一篇详细介绍眼外肌的解剖、生理和检查,第二篇详述各类斜视的诊断和治疗,第三篇介绍斜视的非手术治疗(包括弱视的诊治),第四篇讲述斜视的各种手术方法,第五篇介绍我们遇到的各种斜视实际病例,每个病例都附有相关评述和作者临床实践的经验体会,希望读者每看一个病例都有一定的收获。
由于编者们目前均在医疗、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工作,较为繁忙,虽然都尽了最大的努力,鉴于水平所限,书中缺点和错误一定不少,期望广大读者阅后赐教。本书若能对我国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的发展有所促进,我们将感到欣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眼科前辈特别是赵堪兴教授、麦光焕教授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各位领导的鼓励与支持,在此一并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委基金、中山大学五个五科研项目、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研究中心科研基金等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家人对我事业上的支持与理解,当我在电脑前敲打文字时,我的夫人却在默默地整理家务,在此表示由衷的感激。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