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定都改元

正月二十三,天气大好,安邑城外的太庙终于落成。

这座不算宏大的庙宇仅用十五日便拔地而起,虽不及洛阳和长安旧庙的恢弘,但朱漆梁柱、青瓦飞檐,倒也庄严肃穆。

天子刘协身着玄色冕服,头戴十二旒冠,率百官及后宫嫔妃先至北郊祭天。

礼毕之后,移驾太庙告慰大汉列祖列宗。

只不过,本该同期修建的英烈祠,却一直没有竣工。

天子兴建英烈祠的举措,还盛于当年孝明帝在洛阳南宫云台阁为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画像。

那云台二十八将,皆是追随光武帝重振汉室江山的股肱之臣。

百余年来,他们的传奇事迹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后世将相的精神丰碑。

而今,天子有诏,为再造大汉立下大功者,身后将入祀英烈祠,永享祭祀香火。

如此殊荣,正是对对那些忠臣良将的最高礼遇。

那随之而来的,就是谁是大汉的功臣?谁该入英烈祠?朝廷大臣却是有不同的意见。其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前司徒王允。

郡衙后宅前堂,天子刘协端坐上首,堂下群臣却已争得面红耳赤。

“老夫绝不同意王子师入英烈祠!”太仆韩融须发皆张,因为激动而脸色涨红。

司空张喜冷笑一声:“王司徒计除董卓,拨乱反正,此乃不世之功!如何入不得英烈祠?”

“不世之功?”韩融满眼的讥讽之色,“诛董卓后,他大权独揽,逼死蔡邕,视天子如无物!若非他一意孤行,何至于逼反西凉军,以致长安失陷?”

话至此处,韩融转向刘协,郑重拱手道:“陛下,王子师虽有大功,但过亦不小,老臣以为,他不宜入英烈祠!”

在诛除董卓后,大汉确有振兴的机会,可硬是被王允以一己之力破坏掉了。

韩融对此是心怀怨恨,若非如此,大汉早已中兴,何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

堂内一时静寂下来,而群臣皆是偷眼望向上首的天子。

在他们的眼里,韩融说得没错。王允诛董后,确实独揽朝政,甚至对天子也多有轻慢。

而且,王允假公济私,也趁机贬黜了许多与他政见不和的官员。许多朝臣都是心中或多或少有些不满。

刘协神色淡淡,并没有表态,只是目光转向太尉杨彪。

杨彪低眉垂目,神色很是拘谨,他不敢轻易开口。

前些日子,杨彪命杨修回弘农筹粮,结果杨氏仅献一千石,而侍御史裴茂却从闻喜筹得三千石。

虽然也是不多,可两相对比之下,天下望族弘农杨氏的脸面,算是丢尽了。

天子虽没有责备,但转头便赐裴茂之子裴潜为秘书郎,入兰台校书。

杨彪心知肚明,天子这是变相的对他敲打。他感觉到天子审视的目光,踌躇了半晌,却是不知如何回答。

其实,从内心上讲,他是极不赞成太仆韩融的意见。

他并不认为王允有什么错,反而认为是西凉军皆是无朝廷大义、贼性不改,早该一一除之。

只是他本来就心虚,又想探得天子的态度,他怕再说错了观点惹得天子不满,那是他所不愿看到的。

眼见杨彪迟迟不说话,刘协轻笑一声:“好了,英烈祠短时之内无法建成,此事暂且搁置,待他日再做理论!”

天子表了态,一众朝臣即使想说些什么,也只能暂息了心思,随后纷纷起身告辞。

只是在最后,刘协却留下了议郎董昭、平准令卫觊和盐铁丞贾逵。

三人都是秩六百石,在朝臣御前议事时,他们基本没什么话语权,而之所以能位列朝班,概因天子刘协有心扶持。

三人均莫不言语,王允的功与过,他们还没有资格去当面评论。

刘协看着三人,面带微笑。卫觊与董昭年龄相仿,贾逵最为年轻,但都是能力出众值得他倚重之人。将来要全面复兴大汉,还是得重用他们。

片刻后,他笑道:“朕把你们留下来,并不是要你们发表王允是否该入英烈祠之事,而是要告诉你们一点!”

说到这,他面色变得肃然:“朝廷百废待兴,望尔等尽心国事,莫要卷入无谓的争斗!”

贾逵毕竟年轻,当即郑重的表态:“臣蒙陛下信赖,得以添任盐铁丞之职,陛下厚望,臣岂敢辜负!”

刘协笑着点头:“贾卿所言,朕是信得过的!不过朕要的不止河东一郡,而是关中乃至整个司隶,你们的担子很重啊!”

卫觊心思微动,斟酌了一下语言,小心翼翼的说道:“陛下,如今关中未附,过早全面实行盐铁官营,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

议郎董昭笑道:“陛下并无此意,只是需要你们未雨绸缪。以在下看,不出今年,关中乃至整个司隶都将重归朝廷治下!”

卫觊和贾逵精神一振,纷纷看向天子刘协,可刘协却是淡淡一笑:“公仁既然这么说,那朕就借公仁吉言了!”

卫凯和贾逵闻听,脸色有些错愕,稍后便笑了起来。

………

兴平三年正月二十六,天子刘协正式举行大朝。

此时的河东郡衙已经正式更为安邑行宫,前衙为举行朝会和诸朝廷机构办公之所。至于后宅,则为天子和诸嫔妃居住禁地。

郡衙正堂,即现在的杨安殿。之所以这么起名,是天子刘协为嘉奖河内太守张杨护驾之功。

天子刘协高坐在御座后,身后两侧各有一名宫女执扇而立,还有小黄门穆顺躬身在侧伺候。

几十羽林、虎贲持戟列于御阶后,方显得此次朝会有些肃然。可往殿中一看,却是无比的寒酸,殿中唯有二十几名朝臣。

从长安东归至此,三公九卿加千石以上官员,也只剩这么多了。

刘协看着殿中群臣,心中百感交集。可是那些朝臣却是无比兴奋,此次大朝会,再也没有权臣坐于御阶之上。

大汉复兴,由此开始。

刘协平复了一下心情,开口说道:“诸卿,今日朝会,朕要宣布几件大事!”

说完,他便停止不言。而穆顺见状,忙拿着一份诏书出来宣旨。

穆顺清了清嗓子,大声宣道:“天子有诏,定安邑为中都,并改兴平三年为建安元年,大赦天下!”

话音刚落,群臣皆是神情激动的跪伏领旨:“陛下万岁!大汉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