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
- 刘云浩
- 1358字
- 2025-02-08 17:59:01
“逻辑理论家”诞生
时间回到1956年,赫伯特·西蒙正在达特茅斯会议上为大家展示一个小程序,这个小程序是他和学生艾伦·纽厄尔一起写出来的,名字叫“逻辑理论家”,他们声称这个程序可以模拟非数值的思考。为了验证他们的说法,他们决定让“逻辑理论家”挑战罗素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为什么选这本书,因为它是当时数学界的权威著作。虽然书里也讨论了“1+1=2”这样的问题,但它却是用逻辑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推演出来的。这本书旨在表明所有纯数学都是以纯逻辑为前提推导出来的,从而用算法取代日常语言,减少误解。
补充一句,由于内容太过艰深,即使是专门研究数学原理的人也不敢轻易说自己完全理解了这本书。
人还没搞明白,机器却看懂了。“逻辑理论家”程序完美证明了《数学原理》第二章52条定理中的38条。两年之后的1958年,华裔哲学家王浩在一台IBM704计算机上,只用9分钟就证明了《数学原理》中一阶逻辑部分的全部350多条定理。这一次实践的成功表明了计算机程序其实是能够“思考”非数值问题的,从而也解释了由物质构成的系统如何具有心智的特性。如果说什么是第一款可以进行实际工作的人工智能程序,能够通过《数学原理》考验的“逻辑理论家”当之无愧。
我们发明了一种能够进行非数值思维的计算机程序,从而解决了古老的身-心问题,解释了由物质组成的系统如何具有心智的特性。
——赫伯特·西蒙
人们也由此找到了一种定义智能的方式:信息选择能力。符号主义学派将人的思维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到一个问题,在脑子里搜索过往的知识和经验,然后设计一个解题计划。
第二阶段:根据记忆中的公理、定理和推理规则,组织解题步骤。
第三阶段:根据推理结果得出结论。
这就像问“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里”一样。首先,你得开门;其次,把大象放进去;最后,关上冰箱门。只要步骤明确且按计划执行,整个过程就能顺利完成。通过这种逻辑推理和操作,计算机程序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系列可控的操作步骤,从而确保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准确得出结论。
慢着,你是不是看出问题了?“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里”,这是一个人类会觉得荒谬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这多么不切实际,但机器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它只会根据既定的逻辑去制订计划、组织步骤并得出结论:开门,装大象,关门。在人类看来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的步骤,机器会机械地执行,却无法体味其中的离谱。
但是对于符号主义学派所研究的“人工智能”而言,离不离谱是人类的问题,并不是机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机器给出的答案是否符合规则,以及它是否能按预定步骤执行。这种信息选择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成为符号主义学派定义智能的核心。通过制订解题计划、组织推理步骤并得出结论,计算机程序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成明确的步骤,尽管其中可能缺乏常识和现实感,却能精确完成任务。
实际上,赫伯特·西蒙还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来证明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搜索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思考时会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逻辑规则制订初步计划,然后在搜索空间中筛选出潜在的解决方案。这种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算法在搜索空间中寻找最佳路径。
定义好了符号主义学派想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之后,西蒙开始用计算机模拟人的行为,从而创造出真正具备人类智能的物理符号系统。
在进一步说明符号主义学派做出的贡献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学派的创始人纽厄尔和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