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三国演义20:董卓为什么要换皇帝,大臣们为什么那么怂

书接上回,小皇帝刘辩顺利回到了皇宫,见到了母亲何太后之后,母子二人抱头痛哭,这次是真哭啊,别急,现在才只是开始,后面哭的时候更多,可这又怪谁呢?人总是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再说董卓以保护皇帝的名义进了京城,他一来可就不走了。话说董卓屯兵城外,出使还有点儿规矩,后来就彻底放飞自我了,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皆是,百姓惶惶不安,出入宫廷肆无忌惮,后军校尉褒信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来求见袁绍,认为董卓必有异行,可诉处之,在这个时候,对着这么一个祸害,袁绍居然说,朝廷先兵不可轻动啊。当年要。要杀太监灭口的时候,你怎么不说考虑一下大局呀,维持朝局稳定呢?主要还是怂啊,还是干不过,没办法,包信只能另求他人,谁还可以主持大局呢?王允丹国琰一写,王允此时已经是司徒了,也没有交代他是怎么来的,怎么司徒换的那么快?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啊,王允坐上司徒是董卓立汉献帝之后的事情了,是董卓拉拢王允的一个手段。在小说中啊,提前给王允这个位置,显然就是为了给董卓提早树立一个敌人。话说报信见到王允,说了他要弄死董卓的想法,王允和袁绍一个态度,且容商议。成人的世界复杂又简单,没有明确的同意,就是拒绝报信,自引本部军兵投泰山去了,他后来会如何发展?那咱们先挖个坑,您敢报信是一个很清醒的人,那么袁绍和王允就不是一个清醒的人了吗?当然他们也是报信说的好听,怎么杀呀董卓,20万人马是摆设吗?就算是杀得了董卓,杀了董卓之后呢?再说董卓虽然猖狂,但是也没有明显侵犯大臣们的利益,现在大家的矛盾并没有激化,所以事情远没有走到那一步。大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观察一下董卓他到底想要什么,下一步应该怎么玩儿呢?没错,董卓怎么玩儿很关键,所以董卓想怎么玩呢?董卓私下和李儒商量,物欲废地,李陈留王何如前文说了。李儒是董卓的女婿,也是他最重要的谋臣。李儒什么想法呢?必须得支持呀。那么为什么要废皇帝呢?刘辩,这个胆小怕事儿的皇帝不好吗?不好,哪里不好啊?他有妈,您说是何太后好打交道,还是小刘协好打交道?当然是小刘贤啦,他无依无靠,他做了皇帝就只能依靠董卓,还能稳住董卓的位置。而且换皇帝在汉朝是一件可以名垂青史的大事情,这里咱们先挖个坑,待会儿再说。而且李儒认为啊,这事儿还必须得立刻抓紧办,引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便宜。而且还替董卓想好了,什么时候办,在哪儿办,怎么办。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寓以废力,有不从者。他斩之,则威权执行,要是反对,咱就宰了他。董卓听信了他的计策,次日大排燕宴,便请公卿,公卿皆惧,董卓谁敢不到?说到底什么是面子呀?就是一个怕字,王允和袁绍所谓的从长计议啊,说到底还是怕了。百官到齐,董卓到辕门瞎忙,带见入席,为什么待见呢?例如说了有不从者斩之,董卓已经准备好在宴会上杀人立威啦。酒过数旬,董卓叫停酒止,曰一声,曰,吾有一言,众官静听。大家知道董卓请吃饭肯定有事儿啊,到底说什么事儿,谁都不知道,还都挺好奇的,顿时鸦雀无声,天子为万民之主,我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尚懦弱,我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称大威武,欲废帝立陈刘王,诸大臣以为何如啊?简单说,皇帝必须是个三好学生,我对刘辩不满意,我头刘协,谁赞成谁反对?诸官听罢不敢出声。这些大臣说话一套一套的,真到为皇帝说话的时候都成了哑巴。一片安静之中,坐上一人,推案而起,立于眼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言?天子乃先帝嫡子,畜无过失,何得妄逆废立?汝欲为错而逆也。这位谁呀?丁原自建阳,现为荆州刺史,咱们先说他反对废地的理由。如果谁智商高,谁就。不当皇帝啊,那不就乱套了,皇帝不是按照智商来决定的,而是按照血统来决定的,刘辩是嫡长子啊,而且完全没错,你的理由不成立,那问题来了,这个丁原从哪儿来的?他为什么敢这么刚呢?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问题啦,很多人物的来历他没有交代,所以我们只能结合历史来进行一下补充。丁原这个人绝对是励志典型啊,他出身贫寒,但是粗有谋略,敢打敢杀,从士兵做起颇为艰难,靠着刀头舔血积攒军功,做到了荆州刺史,也就是湖北省高官,那么他一个荆州刺史怎么在长安呢?灵帝驾崩的时候,何进给调进洛阳的,一来他就没走,得亏丁原是个忠臣,不然就没董卓什么事儿了。丁原是目前除了。董卓之外的一股军事力量,所以他敢站出来叫板,要和董卓掰掰手腕儿,给董卓气的呀,当时就说了一句千古名言,董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这句话最早出自庄祖道拓舜无意则生,逆无意则死。董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了再创新,和曹操那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那可天下人负我可以,并成为最自私最霸气的人生格言了。按计划,董卓当时就要拔剑砍了丁原,但是李儒突然叫停,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为迟。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只见他生得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持方天画戟,怒目而视,不用说,你也。看出背后的是谁啦,他就是三国第一猛将,爱好沙爸爸的人中吕布、吕奉贤。吕布就靠一张脸就破坏了李儒的计划,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丁原骑马离开。很显然,百官更怕董卓,他们劝丁原啊,其实就怕双方真火兵伤了自己。丁原一走,董卓继续开会,不过丁原这么一闹啊,官员们被打了一股强心机,董卓还没有完全的控制洛阳的军队啊,也就是说,你还有一手遮天,大家的腰杆子立刻就硬了起来。董卓再问百官无所引,何功道否啊?卢直曰,明公,他一首节,你知道什么情况下大臣可以废除皇帝吗?远的说商朝时候,商唐的嫡长孙。太甲昏庸,被宰相伊尹囚禁在童宫,但是伊尹也没废了他,而是用心教育,最终太甲成为一代明君。伊尹活了100多岁,他是辅助商唐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商汤死后,又是他稳定的政局,凭这份功绩啊,他被以天子之礼安葬,奉祀为商员君。在甲骨文中是有记载的,大乙和伊尹并嗣,可以说是做臣子的榜样和巅峰。往尽了说,汉废帝昌邑王刘贺登基27天,作恶3000多条,霍光高级太庙才把他给废了。你想想,27天,作恶3000多条,平均每天100条,每小时五条。每20分钟一条,这得是多混帐的皇帝呀,而且霍光又是什么人啊?霍去病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汉武帝临终时候的托孤大臣,人家是武帝钦定的守护人。皇帝可以飞,但是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皇帝最大恶极,一个废皇帝的人必须是道德无瑕疵,功劳巨大、才华过人的大忠臣。那么现在看看符合哪个条件呢?皇帝年幼聪明,人质并无分毫过世,就算皇帝该废,你董卓也没有资格啊。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黄巾军起义的时候,你立过什么功劳?整一个逃跑将军,就你这山野莽夫,也配管理朝政,也配说费力之事。圣人云,有一尹之志则可,无一尹之志则篡也。卢植的意思很明确,董卓要是废地就是造反,当时他恨不得找个地方钻进去。董卓大怒,八戒向前欲杀之,被侍中蔡邕一郎蓬勃拦住。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布。蔡邕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才女蔡文姬的亲爸爸,然后董卓还真就停手呢。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董卓罢手呢?因为天下震布这四个字,董卓杀了卢植,自己就成了众矢之的,就算换了皇帝,可天下都不听他,管了他空有个皇帝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关键时刻董卓忍住了,他也有点怕了。这个时候,司徒王允打了圆场,费力之时,不可酒后相饶,令日再议。王允直接宣布讨论结束。从头到尾,他没有多说一句台词,他既不同意,也不反对,而是拖延。如果大家能拧成一股绳,坚决抵制董卓,或许董卓废机的想法就打消了。但正是这些大臣们首鼠两端,左右观望,才导致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其实,这些大臣并不忠于皇帝,他们忠于的是权力。归根到底,一句话,谁赢他们帮谁。下一步董卓何去何从,丁远又如何应对呢?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