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和政府:运输经济理论与应用
- (荷)伊瑞克·维尔赫夫 王雅璨 胡雅梅编著
- 1266字
- 2025-04-05 07:24:00
第2章 道路定价:从理论到实践
本章提要
本章主要研究道路拥堵问题在理论上的最优解决方案与在实践中的各种次优解决方案。首先考虑拥堵定价与容量选择可以同时完美决策的理论情形。“自我融资”定理表明,在一定技术假设下,从最优拥堵定价中获得的收益将恰好可以覆盖提供最优容量所需的成本。不过,由于现实中的种种约束,最优方案通常无法实施。其次考虑现实中的次优定价,包括无法区分所有车辆的次优拥堵收费和无法对所有道路收费的付费通道收费。最后简要讨论了停车收费、燃油税、警戒线收费和年牌照费等次优收费方案的利弊。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自我融资”定理,了解该定理成立的条件。
2.掌握最优定价与次优定价的区别。
3.掌握次优拥堵收费,理解其利弊。
4.掌握付费通道收费,理解其利弊。
5.了解停车收费、燃油税、警戒线收费和年牌照费等次优收费方案的利弊。
在第1章中,我们在尽可能简单的前提下阐述了拥堵的外部性及其管制的主要经济学原理。这种简单前提下的分析很有洞见,但我们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很可能被批评所使用的模型不够现实。现实中的交通拥堵现象当然要比简化模型中的复杂得多。现实中的交通拥堵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现象,它通常影响整个道路网络,不同道路之间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起作用;道路使用者可能在许多方面各不相同(如时间价值不同或车辆类型不同),因此不是同质的;等等。此外,在宣称最优收费政策是在每个时刻和每个地点都收取与其边际外部成本相当的费用时,我们默认有一种极其先进的收费技术可供使用,但现实中可能并非如此。
在本章中,我们将调整上一章关于交通拥堵的经济分析,考虑现实中交通拥堵的复杂性。由于分析重点仍然放在经济原理的确定上,我们继续坚持原有的分析策略:在考查某一种特定类型的复杂性时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模型。特别的,我们将对第1章中的基本模型进行两种独立扩展,分别研究两个有意思的主题。这里应该从两个层面理解“有意思”。这些话题的确与交通拥堵的经济分析密切相关,但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它们也将对如何调控一般性的外部性问题产生直接、可比的启发,即对交通运输部门之外的经济问题也适用。
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拥堵定价和公路容量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要的结论是两者密切相关,制定政策时不能抛开任何一方独立地做决策。换句话说,尽管粗略了解经济学关于边际外部成本定价的知识可能会使读者相信定价本身就足以实现总体最优的结果,但通常来讲并不是必然这样。有时候,可能需要补充性的非价格政策才能达到“真实的”总体最优。
我们将考虑的一个现实复杂性问题是所谓的“次优”定价工具。庇古税的收税规则,即税收等于边际外部成本,只有在某种理想情况下才有效,其中之一就是假定所有与正在考虑的市场有相互作用的其他市场都存在最优价格。实际上,情况并非一定如此。我们将考察一个次优拥堵定价的热门话题——付费车道,来研究上述事实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付费通道情况下,不能对一条公路上的所有车道设置最优拥堵定价,非收费车道将与收费车道并存。我们将会看到,这样的现实复杂性可能会从根本上影响上一章基于基本模型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