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梅志文集》的立项与运作

哈若蕙 戎爱军

2007年12月30日,正是北京寒风凛冽的冬日,然而,位于阜成门内西二条的鲁迅博物馆新展厅一楼大厅,却洋溢着别样的气息。包括周海婴、张晓风、牛汉、谢韬、王得后、李辉在内的数十位在京的文化界、学界知名人士,聚集在此,参加由鲁迅博物馆、宁夏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梅志文集》出版发行座谈会。一套套飘溢着墨香,装帧精美的四卷本《梅志文集》在与会代表手中展阅,大家的心再一次被拉回了梅志先生笔下所呈现的风云岁月,与会者的发言深情深沉,学者们在充分评价《梅志文集》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对在利润至上的时风下,宁夏人民出版社坚守文化良知,眼光深邃,坚持精品打造的出版选择给予高度评价。此时此刻,作为出版者的我们,内心充满了感动。出版立项以及编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又一次浮现眼前。

一、立项

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图书品种结构得到了充分的丰富,在大文化的视野下,近年来广泛联系国内学界,关注学科前沿,深挖出版资源,构筑人文学术出版的新平台。目前,已有“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十卷本)“人文日本新书”(20册)等一大批原创突出,学术品格、文化价值兼具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出版问世并受到肯定。《梅志文集》以及之前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与胡风》也正是这一视野中的出版选择。但是,随后的立项与出版运作却并非一帆风顺。

2004年10月,梅志先生辞世,亲友及学界无比感伤。如何整理出版梅志先生留下的珍贵文献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大事。2005年7月,在梅志先生去世近一周年之际,胡风与梅志的女儿张晓风女士向宁夏人民出版社提出了《梅志文集》的出版意向。张晓风女士的这份信任是基于与宁夏人民出版社的长期合作,此前,宁人社曾于1990年和2003年出版并修订重印了《我与胡风》。正是这一合作,使晓风女士(两部书的编者)对出版社及其编辑有了很深的友谊。她十分感佩于偏于西北一隅的宁人社出版人所坚守的那一份文化追求和人文情怀,以及创品牌、求发展的精神。于是,当《梅志文集》的出版构想一俟形成,她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西部,投向了宁夏人民出版社。

梅志先生是胡风先生相濡以沫的伴侣,同时,梅志先生亦是一位富有才华和智慧的女作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享誉文坛。能够出版梅志先生的文集,应该符合宁夏人民出版社图书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同时,这部文集对现当代文化思想史,更是无可替代的完整的权威的研究资料,它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梅志先生与胡风先生的特殊境遇,尤其是胡风先生平反过程的全部复杂状况,使“胡风学”的出版始终处于某种敏感区,出版决策是艰难的。

2005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开始申报,经过又一番论证,最后决定《梅志文集》申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规划图书项目。这一决定受到了国内学者专家的大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夏中义先生,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陈思和先生,慨然应允推荐本书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规划图书项目,并郑重写下了意味深长的推荐语。夏中义先生说:“《梅志文集》将问世的更大意味,恐怕还在于,评判一个民族的精神成熟与否的标志,大概是看她能否从历史的苦难中去汲取有助于国民价值觉醒的精神资源……亦即,出版《梅志文集》的意义,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有涉民族精神的现代醒悟与成熟。”陈思和先生说:“梅志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童话作家,早在三十年代她就是左翼作家的成员,并在胡风先生的影响下,创作了不少童话、童话诗以及有关小说散文,都是中国文学发展中值得珍惜的瑰宝。宁夏人民出版社能够出版四卷本梅志文集,我认为是非常有眼光和出版责任的举措……”经过新闻出版署的认真审查,2006年2月,《梅志文集》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这也是宁夏人民出版社唯一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的图书。

《梅志文集》的编辑出版得以正式启动。

二、编辑出版

2006年9月,晓风老师将厚厚的一摞书稿寄给了宁夏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本书责任编辑之一的哈若蕙同志。旋即,一个由老中青三代编辑组成的编辑项目组成立了,成员分别是:罗飞编审,哈若蕙编审,戎爱军编辑,谭立群副编审,史芒副编审和姚发国编辑;项目总负责为哈若蕙同志,戎爱军同志担任总统筹。

《梅志文集》卷帙浩繁,总字数约180万,共四卷本。第一卷为《儿童文学卷》,包括童话长诗、儿歌、童话故事以及作者为各单行本所作的前言及后记等。第二卷为《回忆录》,收录《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及《我与胡风》两大部分,主要是对1955年至1979年胡风案的回顾。第三卷为《胡风传》。第四卷为《散文小说卷》,辑录作者全部的散文及小说。项目组根据编辑的专长分小组进行了分工,制定了详细的编辑进度。在编辑工作进行的同时,设计人员及时跟进,对图书的装帧设计提出了设想。根据各卷的情况决定采用异型16开的开本,封面的色调以高贵的紫色为主,配以形状不同的梅花,暗合着梅志的名字,同时隐喻着她傲霜的品格……

《梅志文集》因为涉及历史人物众多,历史事件重大,在编辑过程中,新闻出版总署、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2007年3月,作为重大选题,上报新闻出版总署进行备案,并请有关部门就有关重大历史政治事件、重要人物的叙述的准确性问题进行审查。

2007年8月,审查通过,得到批复“可以出版”!

2007年9月《梅志文集》的三审三校工作顺利开展……在经过了项目组的全体同志近一年的辛勤努力下,典雅厚重的四卷本《梅志文集》终于在2007年年底与广大读者见面。

三、反响强烈

《梅志文集》出版后,引起了极大反响,2007年12月30日上午,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宁夏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梅志文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和馆长助理黄乔生,鲁迅之子周海婴和鲁迅长孙周令飞,梅志子女张晓风、张晓山,牛汉、谢韬、于行前、杜高等“胡风集团”成员,以及彭小莲、刘若琴等“胡风集团”成员的亲属,著名学者王得后、朱正、孙玉石、张恩和、王世家、姚锡佩、李辉、高远东等,宁夏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哈若蕙和责任编辑戎爱军,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资料室的同志,高校的研究生等五十多人。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梅志之女张晓风、宁夏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哈若蕙主持会议。会上,哈副社长代表宁夏人民出版社将《梅志文集》赠送给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介绍了《梅志文集》的出版情况。

周海婴先生在讲话中指出,梅志先生晚年致力于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创作量浩大,占全部文集的一半还多,可以说她是用生命在写作,这有她良苦的用心,她是在对社会对历史作交代,也是对胡风对自己负责。回忆录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史料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梅志在文集第四卷中的回忆中写了鲁迅逝世后的治丧费是由许广平亲自付出现金的。

谢韬先生对梅志先生的人品和才华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指出梅志先生与胡风先生同命运共患难,成为胡风先生坚持真理的巨大的精神支柱。梅志先生的回忆录以及她所撰写的《胡风传》,是在这种苦难中迸发出来的生命火花,……这些文字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所绕不过去的历史文献和见证。

牛汉先生指出梅志先生的文章具有永恒的魅力,反映了她的品质和内在的坚强、高尚。

杜高先生谈到梅志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很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她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艺阵线培养起来的最早的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诗人。

北京大学的孙玉石教授指出出版座谈会是对胡风、梅志这一代受难者表示我们很真诚的敬意,梅志先生是一位很伟大的女性,是一枝“人的花朵”。

绿原先生的女儿刘若琴代为宣读了绿原先生的讲话。

贾植芳先生、何满子先生等从上海发来贺信,恭祝《梅志文集》出版。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梅志先生的人品和创作成绩,并极大地赞扬了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的卓越眼光,肯定了出版者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新京报等多家报刊刊登了消息及专家评论。数十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发和转载。

的确,180万字的《梅志文集》,语调亲切而妥帖,文字平易而严谨,所包括的诗歌、散文、小说多种文体,证明了作者的多方面的才思;而回忆录和传记文学,通过文学手法记录政治冤案,言语慎重,内容深沉,既是重要的历史资料,更属于文学瑰宝之列。

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梅志文集》,设计精美,装帧大方,色彩悦目,并以作者有形的创作成就及其无形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提高了读者对于文化的伦理价值的追求水准,堪称有益于世道人心的精品。时间将证明,出版社费心费力实现这个选题,是具有长远的历史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