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企业40年的总体发展:市场化进程和所有制变化特征

1976年“四人帮”的下台,标志着“文革”的结束。“文化大革命”把中国推到了“左”的极端,全国上上下下不满,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加上国门的打开,大家普遍感受到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对计划体制和国有制经济开始反思。上层领导及学者对过去的以意识形态来指导经济发展路径开始反思,民众迫切要求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这些都表明了中国的各阶层普遍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由此形成了当时诉诸改革开放的根本动机。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当年的标志性事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同年恢复了全国统一的高考招生,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从最高决策者的思想解放,到最基层的农民要求获得自身权益的觉醒意识,从那个时代开始进行培养人才的准备,到打开通向发达市场经济世界的国门,这一切都预示着,从此中国义无反顾地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为了实现雄心勃勃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蓝图,习惯了计划经济的政府有关领导曾经策划过一个庞大的10年引资计划,计划引进600亿美元的外资,包括120个大型项目等,如矿山、钢铁和石油化工设备等等。其中,钢铁产量需要翻一番多,计划在1985年达到6000万吨。据估计,这些钢铁的计划指标必须花费400亿美元的外汇才能实现,而1978年中国的全部出口所得只有97.5亿美元。[1]由于这些目标大大超过了中国的实际支付能力,决策层不得不大幅度降低目标,取消或推迟了许多已经与外国签订的合同。不过,尽管如此,在1978年底,中国仍旧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2]从1978年最早引进宝钢的生产线,到20世纪80年代各地区都大量引进各种国外设备和技术,“引进”成为这个阶段工业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不过,单纯靠引进来使中国富强是不可能的,无论从硬件来看,还是从软件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想富强还是要靠自己的内在力量。中国的企业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低效率、官僚化、不求进取、吃大锅饭,那就根本无法承担这个重任。因此,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出新的财富和价值源泉,则成为当时最为必要和迫切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