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年人代际赡养情况

在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国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然而目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在弱化,传统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养老保障也变得难以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以家庭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难以适应农村人口“空心化”和农村家庭“空巢化”的趋势,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农村青壮年的外出不仅仅带来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减少和精神慰藉的困难,还使传统“养儿防老”的方式在现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研究发现,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中,近六成人依靠自身劳动和储蓄等获取经济来源,而日常生活照料也主要由老年人自己或配偶完成,子女无法提供十分有效的帮助。在现有社会环境下,有必要对青壮年外出务工较为普遍的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进行研究,了解老年人在代际赡养方面的困难和需求。

1.多数老年人主要依靠儿子赡养

通过本次调查数据发现(见表2-1),依靠儿子养老和自我养老是老年人主要的两种养老方式,在1283份有效回答中,分别占到了总数的47.2%和43.6%,其次是6.4%的老年人依靠女儿养老,而社区养老仅占总数的0.9%。总体而言,农村老年人仍然主要依靠儿子养老,女儿仅起补充作用。这种差异实际上仍是“男娶女嫁”和“从夫居”的婚姻方式所导致的,农村嫁入外村的女儿不具有承担日常照料责任的条件,当然她们在生活费用和医药费用方面给予父母的支持在增大(王跃生,2012)。

表2-1 老年人目前的养老方式

自我养老也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很多老年人是被迫选择这种方式,案例调查发现(案例2-1),部分老年人由于子女不赡养或者子女经济能力不足而不得不选择自我养老的方式。贫困地区老年人子女一般家庭生活负担较重,无力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赡养物质。

案例2-1 经济困难的赵大爷

甘肃省华池县白马乡白马村赵大爷,64岁,妻子62岁,三个儿子中两个去世。

赵大爷是在56岁那年患上突发性脑溢血,两个儿子凑钱给老人看病,但是由于儿子都已经成家,自身生活压力也很大,出钱为父亲看病变得越来越困难,两个儿子的家庭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持续到第三年,二儿子由于生活的巨大压力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上吊自杀,并留下了妻子和一个4岁的孩子,再后来,妻子带着孩子改嫁。老人家不远处的山坡下住着大儿子,大儿子除了种地以外,还饲养了一些山羊和黄牛,收入算是比较乐观,但是家里有两个孩子在上学,每年的学费支出和全家的生活支出较大,也是入不敷出。所以,大儿子只能在生活上给予两位老人适当的照顾,经济上的照顾则显得力不从心。小儿子自杀后两位老人的生活更是每况愈下。二儿子在世时,老人还可以维持吃药,但是二儿子去世以后,大儿子没能肩负起老人吃药看病的责任,老人只能卧病在床,无法再继续治疗。在向大儿子问到为什么不出钱让父亲继续治疗时,他一直保持沉默。老人最后只能依靠自己生活,无法享受子女在生活和健康上的照料。

老年人对于养老方式的态度进一步证明了“养儿防老”是主流观念,有1273位受访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做出回应(见表2-2),其中,认为老年人应该依靠儿子养老的占44.6%,认为老年人应该依靠退休金和储蓄金等方式自我养老的占30.3%,仅有3.1%的老年人认为应该依靠女儿养老。

表2-2 老年人倾向的养老方式

2.子女外出务工影响其对老年人的赡养

由于经济条件较差,收入难以满足生活需求等原因,特困地区青壮年外出务工成为普遍现象。虽然外出务工子女的城市化程度并没有影响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但是在农村人口迁移增多的背景下,亲子异地居住比例提高,有的老年父母因此失去了与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条件(王跃生,2012)。绝大部分外出务工子女年返乡次数在2次以下,故子女外出务工给老年父母的生活照料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张烨霞,李树茁;2008)。

案例2-2反映子女外出务工对老年人赡养的影响。贫困地区老年人大多身体状况较差,缺乏有效的医疗保障,子女外出进一步导致老年人看病就医困难。外出子女虽然能够给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甚至是比没有子女外出更多的经济支持,但就精神赡养层面而言,子女与老年人的交流沟通明显不足。由子女外出务工而带来的老年人赡养问题从多方面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案例2-2 子女外出务工的老年人

甘肃省华池县乔川乡徐背台村张奶奶,60岁,老伴62岁。

两位老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目前都已经结婚生子,小儿子至今单身。老人的大儿子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打工,他的妻子和儿子留在华池县。老人的二儿子也在内蒙古打工,和大儿子一家不同的是,二儿子的妻子和儿子也随他去了内蒙古生活。最令两位老人担心牵挂的还是他们的小儿子,小儿子已经28岁,但是还没有成家,之前有人给他介绍姑娘,但是对方嫌弃他家里没有钱也没有房子,所以他一直孤身一人在外面打工,两位老人也拿不出钱来给他结婚,他只能靠打工为自己赚结婚的钱,两位老人对此感到十分愧疚。老人的儿子们平时尽管不在家,但是都很关心老人,他们给老人买了电话,会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并关心他们的生活。调查小组进行调查时经常下雨,两位老人住的窑洞不是很安全,儿子们每天都会给老人打电话,叮嘱他们要注意安全。平时尽管家里只有两位老人,但他们已经习惯了两个人的生活。老奶奶一只眼睛看不见,最近肚子经常痛,老爷爷患有萎缩性胃炎,因为没有闲钱,两位老人已经停止吃药,但这些困难他们都不敢或者不愿意告诉儿子们,一是怕他们担心,二是怕给他们增加负担。

江西省田畈街镇何彭村彭姓残疾老人,彭大爷76岁,妻子70岁。

两位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48岁,二儿子44岁,都已经结婚生子。老人家里经济条件一直不好,甚至连大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都不能出钱,后来大儿子在上饶市的路上偶然碰到了他现在的妻子,便把她带回了家,因为和她结婚可以为家里省去一大部分彩礼。大儿媳自小父母去世,自己一个人长大,长大后身体很不好,大儿子和她结婚生子后,他们唯一的儿子也存在一定缺陷,患有严重的羊癫疯。两位老人目前和大儿子住在一起,因为要照顾他们因羊癫疯发病而半身不遂的大孙子。大儿子和妻子都在广东打工,大儿子在汕头的码头做搬运工,由于经常搬运一些过于沉重的货物,现在身体不是很好,整个人看起来没有精神也非常瘦,为了儿子的医药费、两位老人的生活费和还给儿子看病的欠债,他还在继续坚持。前几年大儿子每年过年的时候会回家,并顺便带一些年货和为两位老人在外地买的衣服或礼品,但是自从自己儿子的病情严重以后,大儿子有时甚至连过年都不回家,因为要把回来的路费省下用来给儿子付医药费。二儿子则主要在家里种地,有时还会做一些农副产品收购,二儿子因为住在老人家隔壁,平时对两位老人生活上的照顾要多一些,老人有什么困难也会主动去帮助解决。但是总的来说,在金钱方面两位儿子对老人的帮助十分有限,而两位老人对这种情况也表示理解,因为他们也不愿意成为两个儿子的负担。

3.农村敬老风气较为一般

农村敬老风气与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等有密切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对其主观福利也会产生很大影响。针对农村敬老风气的调查发现,认为村子里敬老风气一般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6.7%;其次是认为村里风气良好的,占被访者总数的29.8%;此外还有3.5%的人认为村子里风气不正,常有赡养纠纷发生。由此可见,在大多数老年人的眼中,村子里敬老风气总体来说比较一般,远远没有达到令大多数人满意的地步。此外,经济情况与老年人对养老风气的感受直接相关,受访老年人中,自评为富裕户、中等户和贫困户的老年人认为敬老风气良好的比例分别为39.2%、31.4%和26.3%,贫困户往往其子女经济负担也较重,影响到他们对父母的物质支持和精神赡养,这直接反映在老年人对养老风气的评价上。

通过案例研究(案例2-3)发现,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生活压力较大的子女给予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支持的可能性和程度明显较低,进而影响到老年人对于村庄敬老风气的认识。敬老风气也会对老年人主观意识产生影响,对敬老风气评价不高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也会低。

案例2-3 子女孝敬程度的对比

甘肃省华池县铁角城村白大爷,77岁。

大爷的老伴在1995年就去世了,现在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平时的日常生活都是小儿子照料。老人2012年住院时,小女儿、3个儿子和孙子等都会去医院看他,看病花了1万多元,都是小儿子出的钱。小儿子做粮食生意,家庭条件好。大儿子经常赌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输光了,他是兄弟中条件最差的一个,现在不再赌博了,在家里安安稳稳种地过日子了。二儿子之前在大队当文书,当了20多年,现在在村里开商店,老人平时想吃什么就上去拿。“我经常到他们店里去拿烟、酒、白糖、火腿肠等,不管是啥,他们也不管,我自己拿就好了。”三儿子开了一个饭馆,“我去随便吃,吃了也不要钱,这些媳妇们也没啥意见,儿子儿媳妇们都很好”。三个女儿嫁到定边、延安等地,也经常给老人打电话,买东西。小女儿家在乔川,老人现在穿的衣服都是小女儿买的。

江西省鄱阳县田畈街镇何彭村孤寡老人赵奶奶,78岁。

老人是低保户,有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老人的小儿子在外打工时去世了,随后小儿媳妇就改嫁了,也不管孩子了,所以现在老人只能独自带着这个孩子生活。大儿子现在不给老人钱,每年给她350斤稻谷,其他就没有了。但是老人讲,这350斤稻谷去皮之后一年根本不够吃,老人只能在收粮食的时候,从收割机开过的地里一点儿一点儿捡遗留下来的稻穗。两个女儿对老人稍微好一点,大女儿现在嫁到了其他乡,家庭条件也不好,而且身体也不好,家里有一个男孩,基本上无法顾及老人这边。二女儿家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儿,现在都在读大学,所以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比较重,家里的房子只盖了一层就没钱再往上盖了。老人的三女儿家有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儿,孩子较多,因此家境也不是很好。老人的四女儿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人讲,自己的几个女儿家庭条件都不太好,因此也不怎么能顾及老人的生活,对她都差不多,没有特别好的,也没有特别不好的。老人的二女儿经常过来看老人,平日里吃的穿的,基本上都是二女儿给张罗,二女儿与老人住在同一个村子,白天一般要在地里干活,平时晚上没事的时候就会过来看望老人。

4.较多老年人存在赡养纠纷

代际赡养情况的一个客观反映是老年人与子女是否存在赡养纠纷,在农村目前的社会经济和养老保障体系现状下,代际支持成为许多子女的负担,如果过于沉重,将会导致代际关系恶化及主观生活质量下降(张文娟、李树茁,2005)。就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在1230份有效回答中,149位老年人曾经与子女在赡养方面存在纠纷,占总数的12.1%,这表明在农村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存在赡养纠纷,较多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太理想。

案例2-4反映老年人与子女在赡养方面存在的纠纷和矛盾。与子女及孙子女之间的赡养纠纷,不仅影响家庭和睦,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也产生较大影响。纠纷的存在导致老年人精神状态不佳,对自身存在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有老年人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赡养纠纷而忍气吞声。缺少子女的良好赡养,又无处寻求帮助的老年人处于极度失落中,其对生活的期望值十分低。

案例2-4 子女不孝的贺爷爷与贺奶奶

贺爷爷81岁,贺奶奶77岁。从老人的话语里,明显感觉到他们的三个儿子在对他们的赡养问题上表现得不够积极。他们的大儿子已经快60岁了,腿部有残疾,农闲的时候,只能干一些轻松的零活。二儿子也已经50多岁了,农闲的时候会去周边乡镇打工,农忙的时候则回来种地。小儿子40多岁,虽然常年在外打工,但攒不到任何积蓄,因为他喜欢打麻将,习惯挥霍,经常把钱输光。当问贺爷爷他们三个是否孝顺时,他说:“只要我俩生病他们可以陪去看看,就已经知足了,对他们也再没有别的要求了。”贺奶奶甚至说:“三个儿子从来不管我俩,只要不骂,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贺爷爷2013年做了手术。之前他时常头晕,小便不通畅,原本想忍忍就过去了,到最后实在难以忍受,不得不叫儿子陪同去县城看病。可是县城里的医疗水平有限,无法准确地诊断贺爷爷的病症,最后他们只好到庆阳市区去看。三个儿子因为老人的医药费和看护问题起了几次争执,这些事情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几经波折,他们终于决定做手术,由二儿子带着老人去市区看病,医药费由老人自己出3000元,剩余部分三个儿子均摊。

“儿子平时从来不回家看看,以前有些什么病他们也不会带去看。这次实在是没办法,他们才带着我家老汉去做的手术。过年的时候,人家都是一家好几口人一起过,而我家却一直是老两口自个儿过,一点气氛也没有。”

在149位与子女在赡养方面出现过纠纷的老年人中,有133位对此问题的原因做出了回应(见表2-3)。其中,不同子女之间的不平衡这一原因最重要,占43.6%;其次是子女在经济上有困难,无法给予老年人基本的赡养,占21.1%;排在第三位的是老年人和子女家人性格不合,占15.8%,可见子女的家人在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家庭财产分配和其他原因分别占到了12.0%和7.5%。多子女并不一定是老年人得到有效赡养的关键,多子女带来的互相之间攀比和对赡养老年人义务的推诿情况比较突出,子女本身的经济困难也给老年人赡养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表2-3 老年人与子女纠纷原因

5.孙子女是老年人的重要精神寄托

贫困地区往往是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较高的地区,其农村老年人留守问题较为严重。农村老年人在居住安排上的空巢化和隔代化不断提升,成年子女一代与老年父母一代在空间上的分离,导致两代人观念上的差异加大,淡化了照料中精神慰藉的内容(孙鹃娟,2006)。子女外出务工之后老年人成为照看孙子女的重要力量,在与孙子女的相处过程中老年人寄予了大量的精神情感,孙子女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孙子女的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老年人的主观福利情况。通过案例2-5对比可以看出,孙子女的孝敬程度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很大影响。对于一些老年人,其与孙子女的关系好于与子女的关系,孙子女的赡养和照顾使其生活质量提高,主观福利改善。

案例2-5 对孙辈寄予厚望的张大爷

江西省鄱阳县游城乡花桥村花鲜组张大爷,76岁。

张大爷是鄱阳县粮管所的一名退休干部,张大爷育有七个儿女,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张大爷常年抚养二女儿的儿子,供他吃饭上学。他说,这个外孙小时候最调皮,他不仅要挑水帮他洗澡,夏天夜里睡觉时还要为他扇扇子,只有等到他睡着了他才能睡,不过这么一折腾,张大爷自己也睡不了多久。还有一个孙子和外孙也住在附近,一有空就会到家里来吃饭。张大爷说,他很喜欢孩子们到他家里来玩,这种热闹的气氛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的场景。有时候餐桌上要坐上8个人,他就准备五六个菜,煮2斤大米给他们吃。张大爷经常不厌其烦地告诫孩子们不能玩火、玩水、爬树,要好好读书。几个孙子、外孙读书也很争气,从小三兄弟就包揽班级的前三名。如今,他们都已经考上了鄱阳县重点高中,开始为考入重点大学而奋斗。

照顾孙子女是老年人情感的一种依托,能够帮助老年人获得一定的生活乐趣,然而留守未成年孙子女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增加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的同时也加重了老年父母的负担(张烨霞、李树茁,2008)。老年人在居住安排上表现出对儿子的强烈偏好,外出儿子的增加特别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外出儿子的存在使得老年人与孙子女共同居住的机会显著增加(张文娟等,2004)。

通过对老年人过去12个月照顾孙子女情况的调查发现,有1162位老年人做出了回应,没有照顾孙子女的人数居多,有641人,占55.2%,而照看过16岁及以下孙子女的老年人有521人,占44.8%。至于未照看过孙子女的老年人,存在多种原因,一部分老年人年龄较大,无力照料孙子女,部分老年人孙子女已经成年或在离家较远的地方上学,不需要老年人照顾。外出务工较多、超生现象普遍使得一部分贫困地区老年人需要照顾孙子女,有的甚至需要照顾多个孙子女。在照顾孙子女的时间上,每天花部分时间照看孩子的人数最多,占44.4%;需要从早到晚照看孩子的,占19.6%,照料孙子女成为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成为部分老年人生活的核心内容。

通过案例2-6可以发现,对于孙子女的照顾和与孙子女的关系对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孙子女给老年人带来了生活上的负担,但是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的作用也不可否认。

案例2-6 照看孙辈的老年人

宁夏西吉县苏堡乡张岔村老年人董大娘,74岁,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

老人的大儿子家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男孩儿23岁。二儿子家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女儿自从出生就患有先天性痴呆。小儿子家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几个儿子已经分家,各家都能过活,但是生活都不富裕,老人也理解他们平日里对自己关心不够、生活上没办法照顾自己。

2012年,小儿子和儿媳把孙子送到老人家,儿媳就去了娘家,一直没有回来看老人。2013年暑假,本来儿子要送孙子回来,但老人拒绝了,因为孙子太淘气了,老人管不住,害怕孙子闯祸,但是老人还是每天盼着孙子能回来,老人一直给孙子留着一间房子,每当看到空落落的院子就会觉得非常难受。老人说自己时常会想念自己的孙子,但是只能是想想,自己想了也没用,孙子也不会来看她。

宁夏西吉县吉强镇杨家湾村老奶奶,76岁,回族。

老人有九个儿女,五个儿子,四个女儿。老人目前照顾一个孙子,是老人五儿子唯一的孩子,15岁,上初中二年级。五儿子2012年去新疆打工就把孙子留在了老人身边,让这个孙子照顾奶奶。据老人孙子讲,父母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他特别想他们,平时父母一周给他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四周左右寄一次钱,每次600元。以前,儿子在的时候由他们照顾老人,现在由孩子一个人照顾老人。房子的地面是砖铺的,孙子每天都要拖至少三遍,拖地后屋里会凉快一些,老人的头痛会稍微缓解,所以孙子每天就反复拖地。老人的孙子上初中以来,平时都是五点左右起床,起床后先做饭,做饭的炉火是前天晚上压下的,一般都要做好老人一天的饭菜,因为孩子上初中后中午没法回家,晚上还要上课,回来很晚(夏季晚九点,冬季晚八点四十),做完饭后孩子再去上学,有时孩子没时间在家吃早餐就去学校吃。在问到孙子上课时会不会担心奶奶这边的情况时,他说有时很担心,怕奶奶晕倒了没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