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侪所学关天意——纪念吴宓先生
位于陕西泾阳县城以北16多公里处,巍巍嵯峨山麓的安吴镇安吴堡村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清朝末年,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吴氏家族中的安吴商妇继承并发展了家族的经商事业,缔造出了辐射全国的庞大商业帝国,在陕西商帮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光绪二十年(1894),日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吴宓就出生在这个世代经商的大家族里。
从小天资聪颖的吴宓凭借着深厚的家学根基,幼承庭训,年仅12岁就考入三原县宏道高等学堂。宏道高等学堂原为创建于明朝的陕西四大书院之一的宏道书院,清末时与同为陕西四大书院之一的泾阳县味经书院合并为新式的高等学堂。于右任、张季鸾等在民国时期名重一时的陕西籍政治文化名人均出自这里,在这样一个名流辈出的融传统与新知为一体的著名学府里,年少的吴宓奠定了他以后融汇东西,贯通古今的学识基础。1910年,16岁的吴宓从宏道学堂毕业,随后以复试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当时刚成立不久的清华学校,从此开始了他与清华30多年的不解之缘。
清华学校是现在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前身,在当时也称作留美预备学校,主要是为了学生日后能够顺利进入美国大学继续深造而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在当时每年只向全国招收100多人,可以想象,能够进入清华学校的学子肯定是当时的少年才俊。与吴宓同学的就有著名文化学者汤用彤、闻一多等人。在这样一所全国顶尖的学府中浸淫濡染,少年吴宓如鱼得水。
1917年,23岁的吴宓完成在清华学校的学业后赴美留学,先入弗吉尼亚大学,后转入哈佛大学文学院,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教授。留学哈佛期间,吴宓刻苦钻研新人文主义学说的内涵,广泛涉猎欧美文学,并用分析欧美文学的方法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如经典名著《红楼梦》等,逐渐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学识方法,正是在此时,他奠定了日后开创比较文学学科的基础。在哈佛大学期间,学识广博的吴宓与汤用彤、陈寅恪等并称为当时的“哈佛三杰”。
1921年,吴宓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后学成归国。执教于今南京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出任英国文学教授。在东南大学时期,是吴宓学术事业的第一个高峰,他把在哈佛求学时树立的志向全部倾注于他所主办的《学衡》杂志之中。《学衡》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为宗旨,吴宓认为只有找出中华民族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建我们民族的自尊。他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在《学衡》杂志的大旗下,聚集了梅光迪、胡先骕、柳诒徵等一大批民国时期的重要学术大师。他们的主张因与当时胡适领导的新文化派的主流观点相对立而不被大多数激进派所接受。但是历史证明,吴宓对于文化思考具有极强的前瞻性。时下在全社会掀起的重学经典和国学热就说明了这一点。
1925年,吴宓受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之邀回到母校任教,并筹建清华国学研究院,受聘任研究院主任,时年31岁。在他的主持下,制定出了《研究院章程》,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这些大师,才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从1925年创办到1929年结束,清华研究院在短暂的四年中,开创出一股研究国学的新风气。研究院开创的优良传统,在清华园继续,成为清华英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传统。开办四年里,国学院培养了徐中舒、姜亮夫、王力、吴其昌、姚名达、高亨、陆侃如、刘节、刘盼遂、谢国桢、贺麟、张荫麟、蒋天枢等学术大家,日后都成为我国20世纪人文学术的中坚力量。
在清华教书育人的岁月里,吴宓丰富并拓展了他在哈佛时期的比较文学研究,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学术领域。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运用其理论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他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西诗学之比较研究”,使比较文学开始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此外,吴宓的学术研究还涉及“红学”领域,早在留学欧美期间,他就发表过《红楼梦新谈》,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最早评论《红楼梦》的论文,在国内“红学”界,他与胡适、蔡元培、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专家齐名,对推动我国和国际“红学”的发展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吴宓留在了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继续任教,在后来十年动乱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许多知识分子、专家学者都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吴宓当时也难逃一劫。他因为不肯“批判孔子”而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现行反革命”,受到残酷的迫害和非人的待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1月17日,吴宓在家乡泾阳含冤而逝,享年84岁。1979年7月,西南师范学院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为吴宓先生平反昭雪,彻底恢复名誉。1987年11月,吴宓的骨灰被重新安葬于安吴堡吴氏陵园的苍松翠柏之下,一代国学大师最终魂归故园。
嵯峨苍苍,泾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吴宓先生逝世至今的30多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如何去重新建构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也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在了吴宓和他当时所提出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识理念上,吴宓先生以他高屋建瓴的国际视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分析方法,必将启迪后学者去实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再次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