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实践华彩 教师心语
创新社会实践,涵育核心价值
——在“343”社会实践模式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王卓凯
摘要:高校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要通过课堂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三种路径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拓展作用,对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化作用,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重视发挥实践育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依托“三种模式”,坚持全时段覆盖;注重“四个结合”,体现科学化设计;实现“三个传播”,弘扬社会主旋律,摸索出一条“343”实践育人新路径。这一模式的提出,是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一种有益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343”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坚持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1]高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主阵地,社会实践则是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重视社会实践的特殊意义,以创新思路探索涵育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