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是深化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
——写在前面的话
耿向东
当今的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其中核心的一项使命离不开人才培养,这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做到这一点,从高校的育人规律来看,无疑需要加强基础教学建设,要有一批大师或良师活跃在教学一线,要有高质量的教材,要有科学规范、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要有一流的、完善的教学服务管理系统。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思想品德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的养成,还需要学与用的结合,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
古人云:知行合一。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把“行”放在“知”的前面,以凸显实践的重要性。知与行,或者行与知,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这个重要关系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给出了更为精确的答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留给人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重视社会实践、强化实践育人,成为教育领域长期坚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许多领导人对此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教育事业中社会实践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沉痛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愈发显得重要。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承继了党的历史传统,强调指出: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他寄语当代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思想理论的精髓我们要继承,历史的经验我们要总结借鉴,现实的状况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当下的大学生是80后,更多的是90后。这一代人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经历了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感同身受。他们基础知识扎实,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具有探索精神,不甘于现状,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较高的认同等等。这些优点彰显出这一代青年的新面貌。然而,也要看到,他们这个群体身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如自我意识过强,吃苦精神不够,不爱听师长的诉说,协作精神不足等。更重要的是由于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他们普遍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对历史文化传统知之不多,虽然很多人具有家国情怀,但对于我国的国情了解不是很多。进入大学以后的这些同学们,在高校社会实践体系内,开展了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活动,锻炼了才能,增长了才干。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社会实践体系不完整,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是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必要的支持,家庭往往以安全为理由不希望子女参与社会实践;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由此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书本知识比较扎实,而动手能力较弱;理论水平较高,而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观察社会较多,服务社会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乃至社会各方面应从战略的高度来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建设、科学化管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作为深化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切实摆到教育者的议事日程上来。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大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对于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同学们来说,这个意义更大。首先,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扩展知识面,更深层次地了解充实所学到的知识。书本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好书本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也不要忽视的是,社会也是一本大书。当下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态,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反映政治和经济,也反映文化教育和法律。当大学生们走上社会大舞台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所学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现实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可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同学们组织了多支社会实践队奔赴山西、云南等地,找寻抗战遗迹,采访抗战老兵,亲身感受当年抗战的艰辛历程。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感到历史的一幕幕仿佛真实地展现在面前,并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产生要自觉地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的认识。
其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风俗民情。现今的大学生基本上从校门到校门,很少了解社会的千变万化。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南西北中,各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是各具特色。有选择地深入某一个地区进行一段时间的社会调查,对于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刘智彬同学,志愿到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小学支教一年,了解了偏远山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思想观念的落后使得基础教育面临很大困境的情况。他也尝试着为当地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感受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再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如何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社会上各色人等交往,是现在许多大学生亟待补上的一课。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从课题的选择、人员的搭配、方案的设计、计划的实施都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还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和克服。这些经历对于大学生们来讲将会增长他们的阅历,在现实生活中修好这人生的一课,这对他们的一生来说,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实施了“百千万社会实践育人工程”,即每年暑期至少组织一百支社会实践团队,每年至少有一千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至少一万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生态保护、决策咨询等,多视角、多方位地接触了解社会,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工作团队,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按照学校的整体部署,制定了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并带领学生认真落实,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些活动表明,开展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都显得非常重要。这本集子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成果。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代的千千万万青年将全程参与。这就告诉我们,高度关注当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使他们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新一代建设者,在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件事,共同努力做好这件事。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