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开展暑期支教实践的设想与对策

(一)完善顶层设计,增强支教规范性

暑期支教属于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学生自主联系实践接收方,确定实践内容,然而,暑期支教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国家、高校和支教地三方的扶持。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方职责。支教地区由于受自然及社会因素所限,往往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安全责任问题。除安全保障外,国家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财政支出中划拨专款用于支援支教活动,切实保障支教队员相关权益;高校作为支教活动的组织者,要高度重视支教工作,从总体和全局上进行把握,周密部署各个环节,在联系社会资源、开展系列培训、提供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与保障,为参与支教的同学保驾护航,并通过系统的总结和汇报,将支教成果落到实处;支教地学校要尽量为支教学生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并做好支教期间的安全稳定工作,解除支教队员的后顾之忧;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支教准备,调整心态,强化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全心投入支教实践。

(二)加强活动宣传,扩大支教影响力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以智能手机、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备受高校学生的喜爱。高校支教队伍要加强自身宣传报道,通过外场图片展览、微电影、微视频等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到支教的魅力与价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支教观念,积极投身支教事业;另一方面,活动的宣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农村学生的真实生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共同对支教地学生进行帮扶,形成全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立足长远发展,实现支教长期化

近年来,支教活动屡遭质疑,反对者认为大学生支教只是一场“乡村风情游”,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暑期支教未能建立长效机制。高校要建立实践基地,将支教活动常态化、长期化。支教活动结束后,支教队员应延续对支教学生的帮扶行动,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为每个人建立个人资料电子档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帮扶实效性,电子档案需包括学生家庭背景、性格特点、课堂表现、学习情况等各方面信息。在了解学生基础上,支教队员要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近况,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另外,各支教队员要加强沟通交流,采取宣讲会、经验交流会、图片展览等方式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实现长远发展。

(李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专职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