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开展暑期支教实践的背景与意义

(一)开展暑期支教实践是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初清华大学率先拉开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序幕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了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则第一次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于2012年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从政策环境层面彰显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投身到暑期支教的行列,渴望为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开展暑期支教实践是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知情意行均衡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研究工作。”[9]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二者的结合能够帮助解决思政课教学平台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广泛开展暑期支教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意的宝贵机会,让“90后”大学生由“学生”变为“小老师”,可以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支教队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他们需要合作完成任务,强化了队员的集体意识,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暑期支教活动与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能够有效检验大学生专业学习成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开展暑期支教实践是推动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农村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存在着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素质偏低等问题。大学生参加暑期支教,对于农村学生、教师乃至学校管理都大有裨益。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丰富的课外知识带给农村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他们可以近距离体会和学习支教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从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此外,支教活动可以促进农村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更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四)开展暑期支教实践是创新教育理念的题中之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选拔机制也愈加严格,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从游式教学等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尤其是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运用日益广泛,是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