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曾經是一道庶民風景
儘管香港茶餐廳風行「天下」:容我說得誇張一點,內地大城市、加拿大大城市,到處可見港式茶餐廳。外國旅遊書也有幾行介紹文字。外地友人來,總不忘要到茶餐廳一試風味。可是,對老一輩香港人來說,講到飲食,心中永存一道難忘風景——大牌檔。
年過四十,在香港長大的中下層人,早年恐怕不少曾光顧過大牌檔——拿個銻壺去買粥買粉、坐在檔邊臨時擺設桌子旁、蹲在檔前長櫈上解決食的問題……形形色色總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它成為許多香港市民共同回憶。
不是相同食物品質,不是毫無特色的連鎖店,往日,每區的街頭巷尾都都有個性獨特的大牌檔,各呈首本好滋味。但不覺間,這種風格特異的食檔,在我們眼前消逝了。
誰來講它的身世故事?莊玉惜說要寫香港大牌檔,我立刻說:應該!真好!
歷來斷斷續續有人會筆下情牽,用濃情淡筆寫下那逝去大牌檔的小片段,對於它的歷史,卻從沒有人以學術角度著手整理與研究。莊玉惜寫《街邊有檔報紙檔》,就開展了一項極為新鮮的研究工作。從小處入手,以庶民日常所見而又不加注意的定點,作為大歷史的資料蒐集對象,那股熱切尋源的儍勁,正讓那些隱沒已久,可能永埋不顯的香港歷史,重見天日。我深信有了這種發掘經驗,必然有助她把大牌檔興衰史寫得更深入。
寫歷史,處理硬資料,極易令文字呆滯,莊玉惜有種異於一般學術論文的寫法,把法例、數字、報章報道、官方報告、文獻、人物記述等等材料,混和一起,逐章推進,偶爾加入自己的評論與描述,遂拚貼成一個香港大牌檔歷史紀錄。這種軟硬兼施寫法,令人讀起來,感到趣而有料,實而不悶,我相信很適合香港讀者。
街邊有檔大牌檔,這曾是一道香港庶民風景的實體存在,原來箇中經歷了無限艱難辛酸,並非一句集體回憶便可概括。它實實在在伴著許多香港人走過艱辛的歲月,是香港歷史一部份。
2011年7月1日 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