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供暖设备与附件(2017-4-4)

1.7.1 散热器片数计算(2017-4-2)

考点总结

1.流量修正系数β4的使用原则

(1)流量修正系数的含义及取值方法

新版教材在散热器面积计算公式中增加了“流量修正系数”β4,其基本原理是:散热器标准测试工况的进出口温差为25℃,此时流经散热器的流量称为标准流量,当实际工况散热器进出口温差小于25℃时,在保证换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流经散热器的流量增加,散热器内表面流速增大,对流换热系数增大,所需散热器面积减小,因此在计算散热器面积时,可选取小于1的流量修正系数。其中流量增加倍数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α计算值查表1.8-5即可得流量修正系数,当流量增加倍数不是整数时可采用插值法。如柱形散热器供回水温度为5℃时,计算得α=5,查表得β4=0.83。

(2)流量修正系数使用误区

考生请注意,流量修正系数的选取是以散热器散热量不变为前提的,因此必须准确审题,如本书第1.7.2节中建筑节能改造的类似题目,由于房间负荷减小(如减小至65%),即便是供回水温差减小(如减小为20℃),实际流经散热器的流量依旧减小,故此类散热器负荷发生变化的题目,一般不考虑流量修正系数的影响。

2.散热器片数取舍原则

关于散热器片数计算尾数取舍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唯一的依据来自于《09技措》第2.3.3条,但是笔者认为散热器片数选取只能进位而不能舍去,因为舍去散热器尾数后,从理论计算角度就无法满足在设计工况下室温的要求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工程设计当中也只会采取进位。对于此类问题,笔者建议考生根据实际考题和选项设置灵活应对。

1.计算第一组散热器比第五组散热器相差片数为下列何值?(2006-4-1)

散热器为铸铁640型,传热系数K=3.663Δt0.16W/(m2·K),单片面积为0.2m2/片,每个散热器的散热量均为1500 W,散热器明装,系统如图所示:

(A)8

(B)9

(C)10

(D)11

答案:[C]

主要解答过程

由于采用单管串联系统,设第1组的出口水温为t1,第5组的进口水温为t5,流经每组散热器流量相等:

t1 =90℃,t5=75℃

根据《教材2017》P87式(1.8-1),此时注意,对比《教材(第二版)》P46式(1.6-1),新版教材增加了流量修正系数β4,而β4的取值方法应根据表1.8-5注:“表中流量增加倍数为1时的流量即为散热器进出口水温为25℃时的流量,也称标准流量”,因此对于本题来说进出口温差为5℃,在保持换热量相等的情况下,流量增加倍数为5,铸铁640型散热器为柱形,因此β4取0.83。

对于第1组散热器,查表得:β2=1.0,β3=1.0,β4=0.83,并先假设β1=1.0,则散热器面积为:

所需片数为:n′1=2.289/0.2=11.4,取β1=1.05,

则实际所需片数为:n1=11.4×1.05=11.97,取12片。

对于第5组散热器,查表得:β2=1.251,β3=1.0,β4=0.83,并先假设β1=1.0,则散热器面积为:

所需片数为:n′5=4.115/0.2=20.6,取β1=1.05

则实际所需片数为:n5=20.6×1.05=21.6,取22片。

因此第一组散热器比第五组散热器相差片数为:22-12=10(片)

:根据表1.8-2,作者认为只有片数≥21时β1取1.1,因此本题在计算片数为20.6时,只能取β1=1.05,此处有争议。

2.某办公楼的会议室( tn =18℃)计算供暖热负荷为2200 W,设计选用铸铁四柱640型散热器,散热器装在罩内,上部和下部均开口,开口高度为150 mm,供暖系统为双管上供下回系统,热媒为85~60℃热水,散热器为异侧上进下出。该会议室选用散热器的片数,应该是下列选项的哪一个?已知:铸铁四柱型散热器单片散热面积f=0.205 m2;当Δt=64.5℃时,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9.3W/(m2·℃);10片的散热器传热系数计算式K=2.442Δt0.321。(2008-3-4)

(A)25片

(B)23片

(C)22片

(D)20片

答案:[A]

主要解答过程

本题可参考《教材(第二版)》P48计算例题。

先假定β1 =1.0,取β2 =1.0、 β3 =1.04、 β4 =1.0。 Δt=(85 +60 )/2 -18 =54.5 (℃)。 K=2.442 ×54.50.321 =8.81[W/(m2·℃)]

所以n0=F0/f=23.2片,根据表1.6-2取β1=1.1,则n=n0β1=25.5片,取26片。

:(1) 2008年出题时,《教材(第二版)》表1.6-2给出的23片时的修正系数为1.04,最终计算片数为:23.2×1.04=24.1(片),取整进位为25片。而《教材(第三版)》第15次印刷后,将≥21片时的片数修正系数改为1.1,故导致本题计算结果为26片,没有合适答案。

(2)关于散热器片数取舍原则,可参考本节考点总结。

3.某办公楼的办公室tn =18℃,计算供暖热负荷为850 W,选用铸铁四柱640散热器,散热器罩内暗装,上部和下部开口高度均为150 mm,供暖系统热媒为80 ~60℃热水,双管上供下回,散热器为异侧上进下出。问该办公室计算选用散热器片数应是下列哪一项?(已知:铸铁四柱640型散热器单片散热面积 f=0.205 m2;10 片的散热器传热系数计算公式 K=2.442Δt0.321)(2011-4-2)

(A)8片

(B)9片

(C)10片

(D)11片

答案:[C]

主要解答过程

根据《教材2017》P87式(1.8-1)

F=β1β2β3β4 ,先假设β1 =1.0,根据表1.8-3和表1.8-4得β2 =1.0,β3 =1.04

供回水温差为20℃,流量增加倍数为:25÷20=1.25,根据表1.8-5采用插值法得β4=0.975

F=×1 ×1 ×1.04 ×0.975=1.91(m2) 片数:n0 ==9.32

查表1.8-2,得9~10片时β1=1.0,因此:n=9.55×1.0=9.32(片),取整进位为10片。

:关于散热器片数取舍原则,可参考本节考点总结。

4.某5层住宅为下供下回双管热水供暖系统,设计条件下供回水温度95℃/70℃,顶层某房间设计室温20℃,设计热负荷1148 W。进入立管水温为93℃。已知:立管的平均流量为250kg/h,一~四层立管高度为10m,立管散热量为78W/m。设定条件下,散热器散热量为140W/片,传热系数K=3.10(tpj-tn0.278W/(m2·K),散热器散热回水温度维持70℃,该房间散热器的片数应为下列何项?(不计该层立管散热和有关修正系数)(2012-4-3)

(A)8片

(B)9片

(C)10片

(D)11片

答案:[B]

主要解答过程

立管散热过程:

4.18 ××(93 -t)=10m ×0.078kW/m ∴t=90.31℃

标准供回水温度下散热器散热量:

实际供回水温度下散热器散热量:

两式相比解得:

Q′=133.3W/片 ∴n=1148/Q′=8.61片≈9片

1.7.2 散热器水温及散热量计算(2016-4-1,2017-3-3,2017-3-15)

1.某热水供暖系统流量为32 t/h时锅炉产热量为0.7 MW,锅炉回水温度65℃,热网供回水温降分别为1.6℃和0.6℃,在室温18℃时,钢制柱形散热器的K2值与95℃/70℃时的K1值相比约为下列哪项?(钢柱式散热器K=2.489ΔT0.8069W/m2·K)(2007-4-3)

(A)0.9

(B)0.89

(C)0.88

(D)0.87

答案:[B]

主要解答过程

0.7 MW =c×32 t/h ×tg-65℃) ⇒ tg=83.8℃

散热器供水温度为:tgs=tg-1.6℃=82.2℃

回水温度为:ths=th+0.6℃=65.6℃

2.某办公楼会议室计算供暖热负荷为4500kW,采用铸铁四柱640型散热器,供暖热媒为热水,供回水温度为80℃/60℃,会议室为独立环路。办公楼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后,该会议室的供暖热负荷降至3100 W,若原设计的散热器片数与有关修正系数不变,要保持室内温度为18℃(不大于21℃),供回水温度应是下列哪一项?(已知散热器的传热系数计算公式 K=2.442Δt0.321,供回水温差为20℃)(2010-4-3)

(A)供回水温度为75℃/55℃

(B)供回水温度为70℃/50℃

(C)供回水温度为65℃/45℃

(D)供回水温度为60℃/40℃

答案:[B]

主要解答过程

根据《教材2017》P87式(1.8-1),各修正系数不变,忽略其影响。改造前后热负荷:

两式相比得:

=57.2℃ tg-th′=20℃

tg′=67.2℃ th′=47.2℃

3.某办公楼会议室供暖负荷为5500 W,采用铸铁四柱640型散热器,供暖热水为85℃/60℃,会议室为独立环路。办公室进行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后,该会议室的供暖热负荷降至3800 W,若原设计的散热器片数与有关修正系数不变,要保持室内温度为18℃(不超过21℃),供回水温度应是下列哪一项?(已知散热器的传热系数公式 K=2.442Δt0.321 ,供回水温差为20℃) (2011-3-2)

(A)75℃/55℃

(B)70℃/50℃

(C)65℃/45℃

(D)60℃/40℃

答案:[B]

主要解答过程

根据《教材2017》P87式(1.8-1),由于修正系数保持不变,则:

原始散热量:Q0 =K0FΔt0 =2.442 ×F×

改造后散热量:Q=KFΔt=2.442 ×F×Δt1.321

两式相除得:,解得:tg+th =118.4℃,又因为tg-th =20℃

因此:tg=70℃,th=50℃

4.某办公楼供暖系统原设计热媒为85~60℃热水,采用铸铁四柱散热器,室内温度为18℃。因办公楼进行了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其热负荷降至原来的67%,若散热器不变,维持室内温度为18℃(不超过21℃),且供暖热媒温差采用20℃,选择热媒应为下列何项?(已知散热器传热系数K=2.81Δt0.276)(2012-3-2)

(A)75~55℃热水

(B)70~50℃热水

(C)65~45℃热水

(D)60~40℃热水

答案:[B]

主要解答过程

根据《教材2017》P87式(1.8-1),由于修正系数保持不变,则:

原始散热量:Q0 =K0FΔt0 =2.81 ×F×

改造后散热量:0.67Q=KFΔt=2.81 ×F×Δt1.276

两式相除得:,解得:tg+th =115.64℃,又因为tg-th =20℃

因此取tg=70℃,th=50℃

5.某住宅楼设计供暖热媒为85~60℃热水,采用四柱型散热器,经住宅楼进行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后,采用70~50℃热水,仍能满足原设计的室内温度20℃(原供暖系统未做变更)。则改造后的热负荷应是下列何项?(散热器传热系数K=2.81Δt0.297)(2012-4-5)

(A)为原热负荷的67.1%~68.8%

(B)为原热负荷的69.1%~70.8%

(C)为原热负荷的71.1%~72.8%

(D)为原热负荷的73.1%~74.8%

答案:[B]

主要解答过程

改造前热负荷:Q=KFtpj-tn)=2.81-20 ) 1.297=478.36 F

改造后热负荷:Q′=K′Ft′pj-tn ) =2.81 F×(-20 ) 1.297 =336.18 F

两式相比得:Q′/Q=336.18F/478.36F=70.2%

6.某住宅小区,住宅楼均为6层,设分户热计量散热器供暖系统(异程双管下供下回式),设计室内温度为20℃,户内为单管跨越式(户间共用立管)。原设计供暖热水的供回水温度分别为85℃/60℃。对小区住宅楼进行了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后,该住宅小区的供暖热负荷降至原来的65%,若维持原系统流量和设计室内温度不变,供暖热水供回水的平均温度和温差应是下列何项?(已知散热器传热系数计算公式K=2.81Δt0.276)(2013-3-2)

(A)tpj=59~60℃,Δt=20℃

(B)tpj=55~58℃,Δt=20℃

(C)tpj=55~58℃,Δt=16.25℃

(D)tpj=59~60℃,Δt=16.25℃

答案:[C]

主要解答过程

因为系统流量不变,热负荷减小为65%,因此供回水温差也应减小为改造前的65%,

即:tg-th=0.65 ×tg0 -th0)=0.65 ×(85 -60)=16.25(℃)

根据《教材2017》P87式(1.8-1),由于修正系数保持不变,则:

原始散热量:Q=K0FΔt0 =2.81 ×F×Δt0 1.276

改造后散热量:0.65Q=KFΔt=2.81 ×F×Δt1.276

两式相除得:,解得:tpj=57.46℃。

:本题出题符号混乱!要注意题干中传热系数表达式中的Δt与选项中的Δt含义不同!

7.某住宅楼供暖系统原设计热媒为85~60℃热水,采用铸铁四柱640型散热器,经对该楼进行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后,室外供暖热水降至65 ~45℃仍能满足原设计的室内温度20℃(原供暖系统未做任何变动)。围护结构改造后的供暖热负荷应是下列何项?(已知散热器传热系数计算公式K=2.81Δt0.297)(2013-4-3)

(A)为原设计热负荷的56%~60%

(B)为原设计热负荷的61%~65%

(C)为原设计热负荷的66%~70%

(D)为原设计热负荷的71%~75%

答案:[A]

主要解答过程

改造前房间热负荷:Q1 =K1FΔt1 =2.81 Ftpj1-tn1.297 =2.81 ×F×(-20 ) 1.297

改造后房间热负荷:Q2 =K2FΔt2 =2.81 Ftpj2-tn1.297 =2.81 ×F×(-20 ) 1.297

:本题为2010年案例(下)第3题原题改编。

8.某住宅小区住宅楼均为6层,设计为分户热计量散热器供暖系统(异程双管下供下回式)。设计供暖热媒为85℃/60℃热水,散热器为内腔无砂四柱660型,K=2.81Δt0.276 [ W/(m2 ·℃) ]。因住宅楼进行了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供暖系统设计不变),改造后该住宅小区的供暖热水供回水温度为70℃/50℃,即可实现原室内设计温度20℃。问:该住宅小区节能改造前与改造后供暖系统阻力之比应是下列哪一项?(2014-3-4)

(A)0.8~0.9

(B)1.0~1.1

(C)1.2~1.3

(D)1.4~1.5

答案:[C]

主要解答过程

根据《教材2017》P87式(1.8-1),并认为散热器修正系数不变,有:

两式相比得:

由于系统管网阻力系数S值不变:

9.某住宅楼采用上供下回双管散热器供暖系统,室内设计温度为20℃,热水供回水温度90℃/65℃,设计采用椭四柱660型散热器,其传热系数K=2.682Δt0.297 [ W/(m2 ·℃) ]。因对小区住宅楼进行了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该住宅小区的供暖热负荷降至原设计负荷的60%,若原设计供暖系统保持不变,要保持室内温度为20 ~22℃,供暖热水供回水温度(供回水温差为20℃)应是下列哪一项?并列出计算判断过程(忽略水流量变化对散热器散热量的影响)。(2014-4-2)

(A)75℃/55℃

(B)70℃/50℃

(C)65℃/45℃

(D)60℃/40℃

答案:[B]

主要解答过程

根据《教材2017》P87式(1.8-1),由于散热器片数与安装形式均未变化,且忽略水流量变化对散热器散热量的影响,故各修正系数均未发生变化。改造前后热负荷:

两式相比得:

:本题为2010年案例(下)第3题原题改编。

10.某住宅室内设计温度为20℃,采用双管上供下回供暖系统,设计供回水温度85℃/60℃,铸铁柱型散热器明装,片厚60mm,单片散热面积0.24m2,连接方式如图所示。为使散热器组装长度≤1500 mm,每组散热器负担的热负荷不应大于下列哪一个选项?(2014-4-3)注:散热器传热系数K=2.503Δt0.293 [W/(m2·℃)],β3 =β4 =1.0

(A)(1600~1740)W

(B)(1750~1840)W

(C)(2200~2300)W

(D)(3100~3200)W

答案:[A]

主要解答过程

由散热器长度限制可知,最大片数值为:n ==25 (片)。

根据《教材2017》P87式(1.8-1)并查表1.8-2和表1.8-3得β1=1.1,β2=1.42。

:本题出题图文不符,题干为上供下回,而配图散热器为下供上回,本题根据配图下供上回选取修正系数进行计算。

1.7.3 换热器(2017-3-1)

1.计算汽水换热器的传热面积F(m2)为下列何值?(2006-4-5)

已知:换热量Q=15×105W;传热系数:K=2000W/(m2·℃);

水垢系数:β=0.9;一次热媒为0.4MPa蒸汽(t=143.6℃);

二次热媒为95~70℃。

(A)11<F≤12

(B)12<F≤13

(C)13<F≤14

(D)14<F≤15

答案:[C]

主要解答过程

根据《教材2017》P106式(1.8-27)和式(1.8-28),

2.某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供回水温度60℃/50℃,热用户与热水供热管网采用板式换热器连接,热网供回水温度为110℃/70℃,该用户供暖热负荷为3000kW,供水温度及供回水温差均采用最高值,换热器传热系数为3100W/(m2·℃),采用逆流换热时,所需换热器的最小面积。(2007-3-5)

(A)23~25m2

(B)30~32m2

(C)36~38m2

(D)40~42m2

答案:[C]

主要解答过程

根据《教材2017》P106式(1.8-29),对于逆流换热器:

=32.7 (℃) 求最小面积取B=0.8,则

3.某小区供暖热负荷为1200kW,供暖一次热水由市政热力管网提供,供回水温度为110℃/70℃,采用水-水换热器进行换热后提供小区供暖,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为2500W/(m2·℃),供暖供回水温度为80℃/60℃,水垢系数B=0.75。该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应是下列何项?(2008-3-1)

(A)16~22m2

(B)24~30m2

(C)32~38m2

(D)40~46m2

答案:[C]

主要解答过程

如题目未说明,默认为逆流换热。根据《教材2017》P106:

4.一容积式水—水换热器,一次水进出口温度为110℃/70℃,二次水进出口温度为60℃/50℃。所需换热量为0.15MW,传热系数为300W/(m2·℃),水垢系数为0.8,设计计算的换热面积应是下列哪一项?(2010-4-6)

(A)15.8~16.8m2

(B)17.8~18.8m2

(C)19.0~19.8m2

(D)21.2~22.0m2

答案:[B]

主要解答过程

注意:根据《教材(第二版)》P695或《给水排水规范》第5.4.7条,容积式水加热器计算温差应取算数平均温差。

5.某空调系统供热负荷为1500kW,系统热媒为60℃/50℃的热水,外网热媒为95℃/70℃的热水,拟采用板式换热器进行换热,其传热系数为4000W/(m2·℃),污垢系数为0.7,计算换热器面积应是下列哪一项?(2011-4-4)

(A)18~19m2

(B)19.5~20.5m2

(C)21~22m2

(D)22.5~23.5m2

答案:[B]

主要解答过程

根据《教材2017》P106式(1.8-29),在题目未指明的情况下,一般按照逆流换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