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

第二章、第三章讨论了出生性别比的数据质量问题。虽然瞒报漏报等是统计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没有更可靠的数据来对出生性别比进行校正,所以本章及其后的分析仍然采用公布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具体来说,1960~1981、1983~1986、1988年数据来自梁济民和陈胜利(1993)主编的《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分析数据卷》; 1989年、1991~1999年、2001~2004年、2006~2009年、2011~2014年、2016年数据来自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数据来自对应的全国及分省人口普查资料;1987年、1995年、2005年、2015年数据来自对应的全国及分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本章首先从总人口、城乡人口、孩次三方面描述了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其次分析了1982年以来区域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变化趋势和聚类分析结果,最后是小结。

(一)总人口出生性别比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期间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水平。1953年和1964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岁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4.90和103.80,间接表明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1988年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结果表明,70年代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6.10,也在正常范围内。在80年代之前,中国还没有可行的性别鉴定技术和性别选择性流产,虽然已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总体的生育控制并不严格,所以这期间的出生性别比总体处于正常水平。第二阶段是1980~2010年。1980年以后中国出生性别比逐渐波动上升,自2000年以来出生性别比在120上下波动。这期间随着性别鉴定技术的普及以及生育政策对生育数量的限制,人们通过技术手段流产女婴来满足男孩偏好(Zeng et al.,1993;Chu,2001)。第三阶段是2010年之后,出生性别比有下降趋势,但存在波动。中国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参见表4-1、图4-1。

表4-1 中国1960~2016年总人口出生性别比

续表

图4-1 中国1960~2016年总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

(二)城乡差异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图4-2显示了城市、城镇和农村出生性别比的变化趋势和差异。1982年,城市的出生性别比为106.9,而城镇和农村高于107。1987年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均高于107。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的出生性别比为118.33,城镇为122.76,农村为122.09。2015年有所下降。出生性别比的城乡差异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发展、人口政策以及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存在城乡差异的综合反映。中国城镇和农村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变化使得城镇男孩偏好观念的淡化速度远远快于农村,而城乡男孩偏好程度相对差距的增大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乡出生性别比之间的差异趋于明显的深层原因(陈婷婷、叶文振,2011)。

图4-2 城市、城镇和农村出生性别比

(三)孩次差异

出生性别比存在显著的孩次差异,孩次越高出生性别比越偏离正常水平,见图4-3。2000年以前,一孩出生性别比基本处于正常范围,2000年以后一孩出生性别比偏高,2015年比2010年有所下降。二孩、三孩及以上出生性别比在2000年以前持续升高。2000年之后,二孩出生性别比持续下降,三孩及以上出生性别比在波动中下降。

图4-3 分孩次出生性别比

不同子女构成的群体下一孩次的出生性别比差异很大,见表4-2。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依据现有子女构成的下一孩次出生性别比,没有孩子的出生性别比为105.6,有一个儿子的出生性别比为101.4,有一个女儿的出生性别比为149.4,有两个儿子的出生性别比为74.1,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出生性别比为116.4,有两个女儿的出生性别比为224.9(Zeng et al.,1993)。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第一孩的出生性别比为105.5,处于正常范围。有一个儿子的下一孩次出生性别比为107.3,基本正常;有一个女儿的下一孩次出生性别比为190.0,远远偏离正常水平。在已有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如果现有两个都是男孩,则下一孩次出生性别比为76.5,反而低于正常水平;如果现有一男一女,则下一孩次出生性别比为122.1,高于正常水平;如果现有两个女孩,则第三孩的出生性别比上升到380.6(孙婧,2005)。

表4-2 现有子女构成下的下一孩次出生性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