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

纵观先发国家的发展历程可知,人口流动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社会人口现象。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气势恢宏的打工浪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城市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和提供的相对丰厚的收入回报,吸引了大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流入当地就业。过去30多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已达2.36亿人,即大约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2013: 2)。持续且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我国的经济、社会以及流动家庭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有目共睹。首先,人口流动提高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优化配置了城乡劳动力资源,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为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和充足的劳动力,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收入、增加了消费需求、扩大了消费市场、刺激了城乡经济的增长。其次,提升了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政府、用工单位和社会为流动人口提供的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流动人口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相关工作经验、掌握的工作技能有助于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有助于其纵向社会流动。最后,加速了流动人口的现代性转变。从传统的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的都市文明,流动经历及其在城市的生活体验有助于流动人口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从传统转变为现代(周晓虹,1998)。

当然,人口流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会造成流出地人才流失、削弱输出地人力资本水平、导致部分地区农业劳动适龄人口短缺而影响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阮荣平等,2011)。其次,会给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带来不利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成年流动人口进入流入地务工后,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住房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会受到当地相关制度的排斥,难以与户籍人口平等享有当地提供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人口流动甚至也会给随迁子女和留守子女的教育、行为、社会化、心理、安全、卫生保健、健康等方面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张文诺,2013;王向晨,2013;周皓,2010, 2011;夏怡然、叶文振,2003)。根据研究设计,本研究重点关注跟随父母进入流入地学习和生活的子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逐渐由以单人流动为主转向以举家迁移的家庭式流动为主。举家迁移趋势明显(翟振武等,2007),家庭化成为当前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宋月萍、李龙,2012)。在此情势下,随迁子女的规模持续扩大。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随迁子女为1400万人;2005年14周岁及以下的随迁子女为1834万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12.45%(段成荣、梁宏,2004;段成荣、杨舸,2008); 2010年17周岁及以下随迁子女总量达到3581万人,其中0~5岁随迁子女有899万人,6~14岁随迁子女有1393万人,15~17岁随迁子女有1290万人(段成荣等,2013)。在流动人口聚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城市,随迁子女的比例更高,每2~3个子女中就有一个是随迁子女(段成荣等,2013)。

随迁子女正处于学龄期,接受教育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随迁子女由于没有流入地户口,在流入地难以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从2012年占海特教育维权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占海特是江西九江籍女孩,1997年在广东珠海出生,4岁半随迁到上海,曾在上海幼儿园、公立小学、民办初中上学,中考前夕因在当地不能参加中考而辍学在家学习。因必须回户籍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在上海只能就读中职学校而进行教育维权。她在微博上介绍自己是因非上海户籍而失学,要推动教育公平;也曾撰写博客文章《教育公平 我的梦想》,并更新微博邀请户籍人口参加教育机会公平的辩论,并呼吁异地中高考政策不能与父母职业、家庭收入、购置房产、缴纳社保、纳税情况等家庭背景挂钩。占海特教育维权事件引致流动人口和上海户籍人口之间相互谩骂和指责,并显露出对立、不满和争夺情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KMrrFqlSgmyGfvNiiknH7tYeWxwsHuhYQC9MbOM2_0Lgyr6I5vTSIqNE9_LkNbQ2ZKJYSM9hIedGrHmcYsjg-。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与重视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出台政策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最近几年,政府继续加大政策力度。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年底之前,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因地制宜,出台各地的具体异地高考政策。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亦提出,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不限于义务教育),这在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省级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小学升初中问题。其间,众多学者也对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做了大量研究(详见第2章)。可见,规模庞大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谢建社、牛喜霞、谢宇,2011;苑雅玲、侯佳伟,2012)。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之所以能引起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于教育具有重要功能。从微观层面而言,教育是随迁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的方式和主要途径,接受教育的多少直接关乎其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而人力资本对其职业地位的获得和在阶层中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影响。从宏观层面而言,国家通过教育培养和训练劳动力,可以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换言之,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影响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因此,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需要得到政府和学界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