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是初中时期一个惯用的伎俩,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是聪敏的一种体现。
刚刚从小学跨越到另一个学习阶段,身体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可再怎么变化,也是慢长的。我六年级的身高,我清楚的记得是145cm,校服穿95号的。身体弱小不说,营养也不良,o形腿。偏偏那个时期的孩子是好动的,既然好动,不免多些事端出来,包容也是那时候才开始学的一门功课。几乎天天有打架的事情发生,你不招惹别人,别人也来招惹你,其实所谓的“招惹”也就是大人们常说的“猫捣狗戏”,不合心意则挥上几拳,往往是勇敢的人胜出。这和块头其实也没什么绝对要求。那时候也没什么仇恨,打一架反而关系更亲密了,恰好为生疏的彼此更了解了一些。
我也是避免不了类似事情发生的,一开始上课就有前排老回头来鼓捣我,其实那应该是那时候社交的一种特有方式,而我对此没有什么好感,常常把书挥出去,久而久之同学们知道我脾气不好,反到不和我玩了。可往往越这样,越容易堆积矛盾,身边习惯了的人还好,尤其是一个宿舍的,但其他集体可不这样对待,别人是很不屑的。所以我常常被别的宿舍通报员叫去,过去谈话的内容神奇的吻合,“你小子挺神气的,不要神啊”,我总是勉为其难的说声“哦”,然后离开。其实说这些话的,都是懦弱的,强者根本就不会畏惧,而我称之为先畏先言。我也因此满满的防备,单枪匹马也不能得罪人家,避而远之。可事不随心,越避让,越让对方感到了强大。我也为此“大打出手”过一次,我虽然瘦弱,可灵活的很,天生柔韧性毕竟好,一套王八拳过去接着又是一顿蛤蟆腿,对付那些娇生惯养,细皮嫩肉的孩子,根本就是鸡毛蒜皮的事。
我也因此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常常也不过是些虚名罢了。为了巩固我手脚功夫的地位,我还特意为自己编造了一段故事。六岁学武,七岁学拳,八岁学腿的,反正能想到的都吹了一通,时不时的表演一个下软腰,证实一下基本功。反正都不是一个村的,我就可劲吹,有时候吹的过了就自己往回圆一圆场,那时有几个和我读过一年小学的人,怕说漏了嘴,那要是暴露了,我不得天天挨揍。也就是那次打架,我摸索通了初中学生打架的通理,单挑打不过,叫兄弟,兄弟们看见不好惹不敢上,那就去叫自己的哥哥姐姐,或者是邻居什么的,都是比我们大的。流程似的,都也如此,一茬一茬人都如此。当然那次我也没避免了,让人家叫了些人打了一顿,不过我也运气好,没防备几下,来了查宿舍的学长报告了老师,让我幸免于难。从此“江湖”之中也有了我这么一号人物,牛逼吹了半年之久,直到编不出故事来,也就消停了。但我的名气一直吹到那届的初三那里,可见这个故事的传唱度还是很高的。
这种莫须有的东西,铸造了一个莫须有的凛然,从此“江湖”平静了许多,也无人打扰你安心学习。后来慢慢长大,也就是这种莫须有的地位,曾经吹过的牛,格格不入。那些不容侵犯的回击如果是野蛮,那在任何时候都不足以称为强大。我很多懊悔不以的事情也就在那个年龄发生,少不更事。
那些吹过的牛,随青春一笑了之,那些夏天,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