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万物修炼以“度”为首
做饭讲火候,是用急火炒、中火烧还是慢火炖,要因“食”制宜。火太大或太小,要么烧焦煮糊,面目全非;要么不熟不烂,出不来应有的色香味。眼科医生给病人做白内障手术,下刀深浅要适度。下刀过浅割不透白内障,下刀过深就可能损坏眼球。同样,我们干什么事情都得有个“度”,达不到这个“度”不行,超过这个“度”也不行,过与不及,都是偏差。因此,我们倡导“适度”,做到为人处世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不偏不倚。
人生修炼唯求适度。
“适度”者,“适中”也。亦即:上下左右取适中,东西南北取适中,雅俗美丑取适中。不可只求某一种极致而厚此薄彼、枉废其余。
如今世人都很注重生活品质、生命品位和人生品格的修炼,而“适度”正是这一揽子修炼中必须把握的一把标尺、一只秤砣。
但凡讲人生修炼都离不开道德的养成、情感的淳化、品格的淬砺、性格的磨炼,但人生修炼的精粹、要义、关键是什么?我认为讲究“适度”才是人生修炼的第一大学问。
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发展,无论是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都有个“度”。“量变到质变”是辩证法告诉人们的最重要的自然法则。人生修炼也必然要遵循这一法则,必然要恪守“中庸”。“中庸”即“适度”,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是朴素的辩证法的精彩表述。
放眼世界,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讲适度的!
自然界如此——水果要熟,熟了才甜美可口,但不能过熟,过熟则烂,不堪入口;鱼生活的水要清,水清了鱼才不会被污染,才能生长,但水不能过清,过清了鱼则死。
人文领域也如此——人是必须自爱的,不自爱就会变得自轻,但如自爱得过火,只知自爱,而不知爱别人,那就成了自私。
人是必须自重的,不自重就会妄自菲薄,但如自重得过度,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那就成了自大。
人是应该有情的,也可以多情,但不能滥情;人应该有朋友,也可以多交朋友,但不能滥交朋友。
人不应该放纵,而应善于节制。节制欲念,则能修身;节制情绪,则能养气;节制饮食,则能长寿;节制花销,则能致富。人间一切快乐大致都与节制相关。但是,节制也需有度,如果欲念节制过度会如清教徒,情绪节制过度会心如死水,饮食节制过度会得营养不良,金钱节制过度会近乎吝啬。
在我们的生活中,劳碌久了能够休息一下,喧嚣久了能够安宁片刻,都是难得的享受。但是如果我们永远休息、安宁下去,那岂不是死气沉沉,令人窒息,又有何享受可言?体育锻炼、健身运动、有氧活动,能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强健体魄,因此为人们青睐、热衷。但不顾自身条件,不自量力地硬拼蛮干,弄得抽筋、呕吐、咯血、昏迷,甚至在跑步机旁、爬山路上,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岂不是好事变成了坏事。
人生不讲“度”,难有良好的修为,或事倍功半,或南辕北辙,或舍本逐末,甚至越炼越没了人形,岂能修得人生正果?所谓物极必反,盈后有亏,乐极生悲,花盛极而谢……归结如上,道理都是一样的:任何优点发挥到极端就成了缺点。可见,把握住合适的“度”正是我们穷尽一生都要深钻苦修的一门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