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红豆》

红豆者,朱赤如血,圆润似泪。世人皆道其寄相思,殊不知此物最是噬心。我今记一事,乃亲见亲闻,虽时隔数载,思之犹觉背脊生寒。

江南有镇,名唤青柳,镇中一药铺,主人姓柳,膝下一女,名青。药铺中有学徒二人,一为许文远,一为李阿四。许生得眉清目秀,识得几个字;李则粗手大脚,只晓得埋头干活。

那年初夏,柳先生得了一味奇药,盛于锦囊中,不轻示人。许文远好奇心重,一日趁先生外出,偷窥那锦囊,倒出几粒红豆来,赤艳欲滴,异香扑鼻。许生不解,红豆寻常物事,何以如此珍藏?

“红豆者,非寻常红豆也。“柳先生不知何时立于身后,声音幽幽如从地底钻出,“此乃滇南异种,三十年一开花,三十年一结果,能治世间一切执念之疾。“

许生愕然:“执念也能算病?“

柳先生目光如炬,直刺许生心底:“执念入髓,比病更毒。有人求财至疯,有人恋色至狂,有人报仇至死——皆因一点执念作祟。此红豆能消解之。“

许生将信将疑,却见柳先生取一粒红豆,研成粉末,调入药中,予一疯癫老妇服下。那老妇原日夜念叨早夭之子,服药后竟神色平静,再不提孩儿半字。许生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自称奇。

是夜,许生辗转难眠,思及日间所见,心中奇痒难耐。他蹑手蹑脚潜入药房,偷得几粒红豆藏于袖中。回房后,取一粒含于舌下,初时只觉微苦,继而一股热气自丹田升起,直冲脑门。

恍惚间,他见柳青推门而入,对他嫣然一笑。许生大惊,揉眼再看,房中空空如也,哪有人影?然柳青之笑靥已烙在心头,挥之不去。自那日起,许生眼中再无他物,唯见柳青一人。

柳青年方二八,眉目如画,镇中少年多有爱慕者。许生往日虽觉其美,却不曾如此魂牵梦萦。如今红豆入心,他竟日思夜想,寝食难安。白日里,他借故接近柳青,递茶送水;夜深时,他伏于柳青闺房窗外,听其呼吸声而自醉。

“红豆之效,竟至于此?“许生自问,却已无法自拔。他每夜必含一粒红豆,方能入睡。梦中尽是柳青倩影,醒来愈发痴狂。

一日,柳先生唤许生至内室,面色阴沉:“你近日神色有异,可是动了不该动的东西?“

许生心头一颤,强作镇定:“弟子不知先生何意。“

柳先生冷笑,自袖中抖出几粒红豆:“此物岂是你能碰的?红豆治人执念,亦能生人执念。你已中毒矣!“

许生闻言大骇,跪地求教。柳先生叹道:“红豆之毒,唯有远离所执之人可解。你且回乡静养三月,或可痊愈。“

许生口上应承,心中却想:“离了柳青,不如死了干净。“当夜,他偷尽药房中红豆,藏于枕下,誓死不与柳青分离。

此后,许生形销骨立,眼窝深陷,却目光炯炯如鬼火。他不再满足于远远观望柳青,开始尾随其后,甚至潜入其闺房,窃取贴身之物。柳青察觉异样,告知其父。柳先生大怒,将许生逐出药铺。

许生流落街头,红豆将尽,执念愈深。某个月黑风高夜,他翻墙入药铺,欲再见柳青一面。却见药房灯火通明,柳先生正在熬药,锅中红豆翻滚,异香弥漫全屋。

许生屏息窥视,见柳先生取一碗红豆汤,一饮而尽,继而浑身颤抖,面目扭曲。片刻后,柳先生平静下来,自柜中取出一幅画像,对着喃喃自语。许生凑近细看,竟是一女子肖像,与柳青有七分相似。

“二十年了...你为何抛下我们父女...“柳先生抚画像而泣,状若疯癫。许生恍然大悟:原来柳先生亦受红豆所困,思念亡妻成疾!

忽闻脚步声近,许生急躲。见柳青披衣而来,劝父安寝。柳先生猛然转身,双目赤红如红豆:“你不是她!你不是她!“竟抄起药杵击向柳青头顶!

许生不及阻拦,柳青已倒地气绝。柳先生呆立片刻,忽仰天大笑:“终于...终于可以见你了...“言罢,取剩余红豆尽数吞下,七窍流血而亡。

许生目睹惨剧,惊骇欲绝,却听心中一个声音道:“如今无人阻你与柳青在一起了...“他鬼使神差走向柳青尸身,将其抱起。触手冰凉,他却觉得温暖如春。

翌日,镇民发现药铺三口皆亡:柳先生服毒自尽,柳青头骨碎裂,许生怀抱柳青尸体,面带微笑,心口插着一把剪刀,手中紧握一粒红豆。

后来,药铺易主,红豆不知所踪。偶有传言,说夜半时分,能听见药铺旧址传来呢喃情话,与女子轻笑。镇中老人说,那是“红豆鬼“在作祟——生前执念太深,死后亦不得解脱。

世人皆道相思苦,不知相思本无毒。最毒是那红豆泪,一滴便教人入骨。

药铺三口既殁,青柳镇上议论纷纷。有说柳先生疯癫杀女的,有说许文远因爱生恨的,更有甚者,道是药铺冲撞了药王菩萨,合该有此一劫。不出半月,镇上来了个外乡人,姓周名寒山,买下药铺,重新开张。

周寒山生得瘦高,面色青白,眼窝深陷,活似一具行走的骷髅。他医术奇诡,常以些闻所未闻的方子治病,却也颇见奇效。镇上人初时畏惧,后见其能治疑难杂症,渐渐也敢上门求医了。

这年秋末,青柳镇突发怪病。患者先是神思恍惚,继而痴迷一事一物,或金银,或美色,或仇恨,终至癫狂而死。病症与当年柳先生所言“执念之疾“一般无二。周寒山日夜研治,却束手无策。

一夜,周寒山翻检药铺旧物,于暗格中得柳先生手书医案一册。其中记载一事,令其悚然动容:

“滇南红豆,三十年一结果,能治执念,亦能生执念。其性如镜,照人心底最暗处。若以酒蒸九次,曝晒九次,可解其毒,存其效...“

医案末页粘着几粒干瘪红豆,色如凝血。周寒山如获至宝,连夜按方炮制。黎明时分,他凝视掌中三粒赤丸,忽大笑三声,又大哭三声,竟吞下一粒。

“我明白了!“周寒山双目赤红,拍案而起,“红豆非毒非药,乃是心镜!世人皆有执念,唯不自知耳!“

自此,周寒山形貌愈显枯槁,眼中却燃着异样火光。他日夜不休研制解药,对镇上病患愈发上心,竟至废寝忘食。有学徒劝他休息,他便厉声呵斥:“人命关天,岂容懈怠!“其状几近疯魔。

三日后,周寒山于药圃中埋下剩余红豆。当夜雷雨大作,电闪雷鸣中,有人见药圃红光隐现,如血流动。翌日清晨,药圃中竟生出几株嫩芽,赤茎赤叶,妖异非常。

周寒山精心培育此物,不让人近前。月余,红豆结果,比柳先生所藏更为鲜艳夺目。周寒山取之入药,治那执念之疾,果然奇效。患者服药后,执念顿消,恢复如常。

镇上人皆道周大夫医术通神,却不知他每夜必独饮一杯赤色汤药,饮后便对着一幅画像喃喃自语。有好事者偷觑,见那画像竟是无面之人,唯衣衫似女子装扮。

深秋之夜,周寒山突发狂疾,将药铺中所有药材尽数捣碎,混着红豆熬成一锅赤粥。他挨家挨户叩门,强灌镇民服食。镇民惧其癫狂,纷纷躲避。周寒山立于街心,仰天哀嚎:“为何不饮?此乃救世良方!“

忽有一老妪颤巍巍道:“周大夫,您这红豆...莫非是柳家旧物?“

周寒山闻言僵立,如遭雷击。良久,他缓缓转身,眼中流下两行血泪:“原来...我也是病人...“

当夜,药铺大火,烧了一日一夜方熄。镇民于废墟中寻得焦尸一具,怀中紧抱一瓦罐,内有红豆数粒,鲜艳如新。

自此,青柳镇再无怪病,亦无药铺。唯镇外荒冢间,偶见赤色植株,结果如血。路人皆绕道而行,称其为“相思孽“。

有诗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世人只道相思苦,不知相思本无毒。最毒是那心头血,一滴便教人痴。

青柳镇惨事过去三年,省城《新报》编辑部收到一封匿名信,详述“红豆鬼事“,末了写道:“世间痴人皆如许,不过一个接一个。“主编嗤之以鼻,丢入废纸篓。独有记者赵明德暗中拾起,细读再三。

赵明德新派人物,信科学,斥迷信。他认定此事背后必有隐情,或为投毒,或为传染病,决意前往查访,以正视听。

及至青柳镇,但见断壁残垣,十室九空。昔日繁华街市,今唯余野狗游荡。赵明德寻至药铺旧址,见焦土之上,竟生着几株赤色植物,果实艳如滴血。

“外乡人,莫碰那'相思孽'!“一老妪蜷缩在残垣下,双目浑浊如蒙翳,“碰了的人,都不得好死...“

赵明德掏出银元一枚:“老人家,可知当年药铺惨事始末?“

老妪忽咧嘴而笑,露出零星黄牙:“周大夫死的那晚,我见他抱着瓦罐哭。罐里红豆跳得像活心肝...“她突然抓住赵明德手腕,“你心里也有放不下的人,是不是?“

赵明德悚然一惊,甩脱老妪。他确有一段隐秘心事——大学同窗林小姐,嫁作他人妇,至今念念不忘。

当夜,赵明德宿于镇外破庙。梦中林小姐款款而来,却手持红豆一串,笑语:“赵君既来,何不探个究竟?“惊醒时,月正中天,他鬼使神差重返药铺废墟。

月光如水,照见焦梁下一铁盒半露。赵明德掘之,得半册医案,乃周寒山手笔。其中记载令人毛骨悚然:

“七月十五,新种红豆结果。患者服之,执念顿消,然三日后记忆全失,如行尸走肉...余疑红豆非解执念,乃吞噬记忆...“

“八月初一,发现红豆毒素可致幻。所见执念,实乃心魔外显...“

末页被焚,只余残句:“...当毁之...种已寄省城...“

赵明德汗出如浆。这哪里是什么鬼怪之事,分明是未载药典的剧毒植物!他欲即刻返城报道,却见东方既白,那几株红豆在晨光中摇曳生姿,妖艳非常。

“若得此物化验,必成独家新闻...“此念一起,竟再难遏制。赵明德小心采集红豆数粒,包于手帕中。忽闻身后老妪尖笑:“又一个!又一个!“

返省城后,赵明德租下僻静小院,辟一暗室培育红豆。他自诩科学头脑,不同那些愚夫愚妇,定能破解奥秘而不为所惑。红豆发芽那日,他喜极而泣,竟对幼苗细语如对情人。

同事觉其形销骨立,劝其休息。赵明德怒斥:“尔等安知我在做何等大事!“他桌上资料堆积如山,皆关于致幻植物研究,却渐渐夹杂些无端臆测:“红豆或通灵媒...““林小姐最爱红豆糕...“

冬至夜,红豆开花,色如鲜血。赵明德对花独酌,醉眼朦胧中见林小姐推门而入,对他凄然一笑。他伸手欲揽,却扑了个空,撞翻油灯。火舌窜上帐幔,顷刻满室皆燃。

“我明白了!“赵明德在火中大笑,“哪有什么灵异,不过是毒素致幻!“可笑着笑着,忽又痛哭,“可我宁愿它是真的...“

消防队赶到时,小屋已化为灰烬。人们从余烬中扒出焦尸一具,怀中紧抱一烧焦的笔记本。有好事者翻开,见最后写道:

“红豆无毒,人心自毒。今将真相付之一炬,免遗祸人间。——然种子已寄《新报》编辑部...“

翌日,《新报》主编收到一包裹,内有一精美锦盒,盛着赤如血的豆子数粒。附信言此乃滇南奇珍,食之可见所思之人。主编笑纳,置于案头观赏。

是夜,梦见亡故多年的母亲站在一片红豆田中,对他招手微笑...

那红豆赤红如血,光泽温润,仿佛有生命般微微泛着暗光。陈世荣偶尔捏起一粒,在灯下细细端详,心想:“这玩意儿真能让人见到所思之人?荒谬。“可心里却隐隐有个声音在问:“若真能见到呢?“

他的妻子早逝,仅留下一张泛黄的照片。十年了,他仍记得她病榻前最后的那句话:“世荣,别太执着了……“

夜半时分,陈世荣鬼使神差地取出一粒红豆,含在舌下。

起初,只是舌尖微微发麻,继而一股温热自喉间升起,缓缓蔓延至四肢百骸。他闭上眼,恍惚间,竟闻到一阵熟悉的茉莉香——是她生前最爱的味道。

“世荣。“

他猛地睁眼,妻子就站在书桌前,穿着那件素白旗袍,笑容温婉如初。

“你……“他颤抖着伸手,指尖却穿过了她的身影。

“红豆映心,你所见的,不过是自己的执念罢了。“她轻声道,“放不下的人,终会被它吞噬。“

话音未落,她的身影如烟散去。陈世荣猛然惊醒,冷汗涔涔,红豆仍在他掌心,却仿佛比先前更加鲜艳。

翌日,《新报》刊登了一则奇闻:

“滇南奇豆,可通阴阳?“

文章写得半真半假,既像是科学探讨,又像是怪谈猎奇。读者们争相传阅,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却暗中记下了红豆的传闻。

不出半月,省城各处竟陆续有人声称自己服下红豆后,“见到了逝去的亲人““寻回了旧日情人“。一时间,红豆成了黑市上的紧俏货,价格翻了几十倍。

而与此同时,城郊的疯人院里,多了几个新病人。

他们有的终日喃喃自语,对着空气说话;有的痴痴笑着,说自己的妻子回来了;还有的,则蜷缩在角落,一遍遍重复:“不该吃的……不该吃的……“

陈世荣知道,红豆的诅咒已经蔓延开了。

他试图写一篇揭露真相的文章,告诫世人红豆的危险。可每当他提笔,眼前就会浮现妻子的身影,温柔地对他摇头。

“世荣,你舍得让我消失吗?“

他颓然搁笔,终究没能写出那篇文章。

一个月后,陈世荣的书房紧锁三日,无人应答。

仆人破门而入时,发现他伏在案前,面容安详,嘴角含笑。桌上摊着一本笔记,最后一页写着:

“红豆非毒,人心自毒。

我明知是幻,却甘愿沉沦。

——此物,绝不可留于人间。“

而他手中,仍紧握着最后一粒红豆。

后来,疯人院的病人越来越多。

再后来,省城开始流传一首古怪的童谣:

“红豆红,血泪种,

吃一粒,见魂灵;

吃两粒,忘死生;

吃三粒……

永世不醒。“

再后来,有人说,红豆绝迹了。

也有人说——

它只是换了个名字,继续在人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