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坤宁宫外,太医攒动

那就必须要推出一个首恶之徒来,承担所有的责任!

而赵青禄孤家寡人,最是合适!

赵青禄听着小朝会里诸多朝廷官员攻击他的声音,始终不为所动。

他年轻,耳朵好。

他已经隐隐约约听到了,坤宁宫里的狂喜声音。

有人很快走了出来。

竟是李安当头走在前面,戴思恭紧随其后。

外面本来还叽叽喳喳的官员们,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

李安代宣天子诏如天子亲临,谁敢不尊谁敢不从?

原本刚要起身教训儿子的刘绍荣回到原位,而昝昭面露喜色。

李安站在坤宁宫高一级的台阶上,朗声说道:“宣,陛下口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我大明朝立国以来,早立下国之贤后,乃朕之结发之妻。

却于半年之前,遭疫病折磨,朕心实痛!”

他的语气沉痛而自然,不少官员面面相觑,显然是已经猜到了发生了什么。

他们都把眼神投向了赵青禄,每个人的眼神里,都是:

“小子,喜欢吹牛?被发现了吧?”

李安扫了下面的诸官一眼,虽然是太监,可他代帝宣旨久,却是有些威严的。

他这一眼下来,官员多少都有些“你一个阉党装尼姆呢”的心思,却也是只敢在心里腹诽,不敢当面说起。

见了百官终于宁静下来,李安这才继续说道:

“然太医院诸官,食朝廷俸禄,却束手无策,实乃无能之辈!尸位素餐,贵为一朝太医,却无半点良方!”

“岂不可笑乎?岂不思之令人发笑乎?”

“太医院诸公,如同一群废物!”

他的辱骂声震耳欲聋,仿佛朱元璋亲至。

原本在坤宁宫而不在太医院看赵青禄制药的几个高位太医,无不感觉到振聋发聩。

他们都感觉——

丸辣!

真要丸辣!

天塌了。

刘绍荣见四下无人动弹,慢慢地往赵青禄靠近。

……

李安继续宣读着口谕:

“皇后久病不愈数日,朕深感伤痛,忧心数日,耽误国政,太医实乃首恶!”

“跪下!”

赵青禄听着李安的声音,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腿后弯,被人踢了一脚。

他转头望去,却只见刘绍荣朗声道:“陛下,不必多说了!”

“臣知道了。”

“今日不消陛下多说,臣以为,自是应当予此朝廷叛逆施以重刑!”

“你这竖子,还不快快跪下?”

赵青禄懵了。

然而,在这里的其他官员,却很多都是明白了,刘绍荣是什么意思——

虽然他这个行为严重违背礼节,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他要把自己的儿子摘出去,把所有的责任推到赵青禄身上!

他的表情忠心耿耿,他的行为赤胆忠心。

就在大家都打量着李安,看陛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却只听李安喝道:“休动!”

“陛下可从未说过竖子有罪,你还要干什么?”

“什么?……”

刘绍荣愣住了。

他无罪?

他怎么会无罪?

欺君诳上乱制药物招致皇后娘娘祸事,这三件事,哪怕是任何一件拿出来,都是连他刘绍荣都担不住的事情!

可数罪并罚,他又怎么会无罪?

在场的具备政治敏感性的百官,都已经有了自己心里的答案。

果然。

李安继续说道:

“今有一囚徒赵青禄,本因空印案连坐下狱,却有妙手仁心,以奇方治好了皇后!

此乃大功也!

朕甚欣慰!朕欲借此良机,与诸位爱卿共议人事调动,要重新选拔人才。

让能者上、庸者下,以功代罚。“

轰——

仿佛是一道霹雳炸碎在坤宁宫外的官员们耳朵里。

有人不可置信地问道:“公公,能否再说一遍?”

“是否有谬误?”

李安摇头,看着赵青禄说道:“赵先生居功至伟,以民间土方医好皇后。”

“戴先生点名要他去太医院呢。”

什么?

刘绍荣一下子眼睛瞪大,“去太医院?”

“为什么要他去太医院?发生了什么?”

李安不语,刘绍荣在心中怒骂一声:

“狗太监,你别真把自己当一回事!”

然而面色上却是没落了李安:

“还想请问公公,现在皇后娘娘到底怎么样了?”

李安沉声片刻,说道:“使用了赵先生的神药后,好了。”

“目前已经在休息了,呼吸平稳,脉象缓和。”

“什么?”

同样的声音几乎是在每个人的心湖中响起。

刘绍荣面色僵硬地问道:“您……公公,您再说一遍?”

“什么?皇后娘娘治好了?”

李安点头,笑道:“托赵先生神药,已然是好了。”

他话音刚落,几个太医便是顾不得什么礼仪,冲了上来:

“劳烦公公禀告陛下!”

“我等想要见一见这等神仙手段!”

百官不清楚,他们这些太医又怎么会不清楚呢?

皇后娘娘中的,可是西域邪毒!

这等邪毒,应天府无人可医!

可赵青禄可以!

小朝会中的官员们,无不一副震惊神色——

他们不懂什么是西域邪毒,但是他们懂什么是太医啊!

这群太医,之前不是说,他们没法治吗?

要知道,陛下可不是昨天才开始张贴皇榜的。

这皇榜挂了少说有小半年了。

民间医生不知处死多少,宫阁中的太医更是谁来谁死。

却被一个囚徒治好了?

他们看着这些太医,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太医们这般失礼的模样:

“还请通报陛下一声,让我们也进去看看吧!”

“如此神仙手段,我等未曾见过!”

“公公,还请通报一二!公公可知,若是能得了此方,能够治了天下多少人?”

刘绍荣看着赵青禄,咬了咬牙。

……

注1:明初的洪武前几年的礼仪实际上已经十分严格,不存在说“开国的礼仪便不严”的说法,譬如《明太祖实录》中有说:“洪武三年四月戊辰朔,太祖御奉天殿,率群臣持诏书,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行一跪三叩头礼。皇太子诸王亦行此礼,勋臣行三跪九叩头礼,文武官行再拜礼。其文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但小朝会一般不会讲究这么多。